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7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麗雲,何榮幸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k-Chen To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唐玉卿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1:21:12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1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oodson, I. and Sikes, P. (2001). 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learning from lives. Buckingham ,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tch, J. A. and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questions, issues, and exemplary works. In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pp.113- 135).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Julian Abdul Wahab (200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Malaysia. Paper presented in ARC Asia Pacific Future Networ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Perth. Kohli, M. (1981). Biography: account, text, method. In D. Bertaux (Ed.), Biography and society.(pp.61-75). Beverly Hills: Saga. McAdam, D.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Adam, D.(1999). Biographical impact of activism. In Giugni, M., McAdam, D., & Tilly, C. (1999), How social movements matter. (pp.119-146.).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光明日報》(2008年3月25日)。〈忽略電子戰失5州政權 首相:我錯了〉,取自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23914 《獨立新聞在線》(2010年10月11日)。〈發佈廣電媒體改革建議23公民促維權人士推改革〉,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print_news.php?n=15188 《獨立新聞在線》(2010年8月20日)[社論]。〈988電臺大地震與「解去特權」〉,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4599.html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遠流。(原書為Runyan, W.M., (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于維寧(2004)。《馬來西亞《東方日報》之研究:在報業壟斷與政治干預夾擊下的生存之道》。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1999)。〈第十五章:社會運動〉,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頁501-536。臺北市:巨流。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文化。 古玉樑(2006)。《528南洋報變大揭秘-我在南洋133天》。馬來西亞:大眾科技。 古玉樑(2011)。《報業風雲半世紀》。馬來西亞::大眾科技。 何明修(2004)。〈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刊》,7:33-80。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明修、林秀幸編(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的臺灣行動主義》。臺北:群學。 林若雩(2001)。《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關係(1981-2001)》。臺北市 : 韋伯文化。 林勇(2008)。《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人經濟地位變化比較研究:1957-2005》。廈門:廈門大學。 林德順、黃進發、黃家偉、王宗麟主編(2001)。《報殤-南洋報業淪陷評論集》。八打靈再也:飛腳制作室。 范雲(2003年)。〈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臺灣社會學》,5:133-194。 胡愛清(2004)。〈由固打制向績效制轉變:機遇抑或挑戰: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轉變及其對華人受教育權利的影響〉。《世界民族期刊》,第1期。 孫和聲、謝偉倫編(2008)。《敢叫日月換新天:308政治海嘯掀新章》。吉隆坡:燧人氏事業。 孫窮理(2011年5月21日)。〈獨立媒體陷生存危機 馬「獨立新聞在線」自救〉,《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2006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聯合總會(2014年1月4日)。馬來西亞學生(獨中及國中生)國內外升學管道統計。取自http://www.faatum.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53:馬來西亞學生(獨中及國中生)國內外升學管道統計&Itemid=222&lang=zh 教育部(2014年5月31日)。僑生及港澳生人數概況統計。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52&Page=19994&Index=3&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唐南發編(2009)。《滿樓風雨霹靂天》。吉隆坡:燧人氏事業。 陳筱茵(2006)。《《島嶼邊緣》:一九八、九○年代之交臺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迪澎(2005)。《中文媒體、華人(公民)社會與文化領導權》,「公民社會與國家機關的再造」學術研討會論文。 莊迪澎(2008)。《除了新聞自由,還有理念改造——馬來西亞新媒體空間的創造與實踐》,「媒體與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 莊迪澎(2009)。〈威權統治夾縫中的奇葩:馬來西亞獨立運動方興未艾〉,《新聞學研究》,99:169-199。 莊迪澎(2011)。〈互聯網驅動下的民主化與國家反撲-馬來西亞網路媒體經驗〉,《中華傳播學刊》,20:226-269。 莊迪澎主編(2006)。《嘩!停播了-FM停播紀實》。吉隆坡:啟智新聞事業社。 陳慧思(2006年5月3日)。〈37團體、92撰稿人促首相:廢除新聞惡法 聽人民說真話〉,《獨立新聞在線》。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1632 傅向紅、曾劍鳴(2006)。〈「嘩!FM」停播事件:兼論社會運動升級為制度批判的必要〉,莊迪澎主編,頁115-123,《嘩!停播了-FM停播紀實》。吉隆坡啟智新聞事社。 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2002)。《行動者的歸來》。臺北:麥田。(原書為Tourain, Alain., (1984). Le retour de l'acteur essai de sociologie. France: Fayard.) 曾維龍(2011)。《批判與尋路:九十年代馬來西亞華社評論寫作》。八打靈再也:策略資訊研究中心。 曾維龍主編(2007)。《黃絲帶飄揚-2006馬來西亞反對媒體壟斷運動實錄》。馬來西亞:維護媒體獨立撰稿人聯盟。 曾麗萍(2010)。《西馬來西亞華文報業發展的政經分析(1880-2008)》。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月純(2001)。〈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5:219-247。 黃書琪(2010年8月26日)。〈國營廣電應服務全民費政權釋放頻譜解放媒體才是上策〉,《獨立新聞在線》。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_v2.php?n=14668 黃國富(2008年10月)a。〈遲滯中突露曙光:馬來西亞的媒改行動〉,《新聞學研究》,97:283-318。 黃國富(2008年10月)b。〈掙扎在威權政體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5卷2期,89-118。 廖珮雯(2008)。《卑微與崇高:馬來西亞華文報記者的自我角色認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同鑫(2001)。〈窺、潰、餽: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12:107-131。 管婺媛(2008)。《臺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形成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友來(2008)。《總編輯真相檔案──馬來西亞華文報歷史補白》。吉隆坡:大將出版社。 蔡士敏(2008)。《自立事件核心記者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71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十年來,馬來西亞政府干預媒體,不少年輕的媒體改革運動者挺身而出。根據觀察,這群年輕輩的運動者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有些是在馬來西亞接受高等教育的學者,也有到英國、澳洲求學的運動者。本文關注的是一群曾在臺灣求學的運動者,因為他們表示在求學階段受到臺灣民主氛圍的影響。
過去研究馬來西亞媒體的論述都著重在事件的分析與探討,忽略了運動者的角色。因此,本文採用生命史研究方法,將焦點放在運動者的生命歷程,探討這幾位運動者在求學過程中是如何受到臺灣社會氛圍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培養媒體改革的理念並實踐在馬來西亞媒體改革運動中。 本文發現運動者在臺灣求學期間是重要階段,讓他們瞭解媒體自由的重要,以及培養改革理念。同時影響他們未來的規劃,也就是他們日後返回馬來西亞積極參與國內的媒體改革運動,同時也將在臺灣所學運用在國內的媒體改革運動策略上。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ince last decade,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has been intervening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The young media activists of Malaysia have been striving against the authorities. Coming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 activists who once studied in Taiwa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ecause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aiwan's democratic atmosphere in the school stage.
Most past studies on Malaysia media movement discuss the events of media movement alone, thus neglect the role of the activists in the mov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activists by applying life history method, and focuses especially on their student life in Taiwan. By doing so,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ome activists' student lives in Taiwan and their perspective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shows how these activists participate in media reform movements in Malaysia.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activists have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idea of media freedom when they stayed in Taiwan as a student. This experience has a critical impact on their future plan and leads them to be a media reform activist back in Malaysia. It also influences the strategy they develop for the movemen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21:1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342027-1.pdf: 4772135 bytes, checksum: 5f68e77969914d4e166ace77a4cdebb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深度報導作品- 第一章 大馬學子的留學夢 3 第二章 來自臺灣的媒體改革火苗 8 第三章 冷峻的馬來西亞媒體環境 15 第四章 星星之火 足以燎原? 21 第五章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40 -報導企劃案- 第一章 問題意識 46 第一節 報導動機 46 第二節 報導重要性 51 第二章 文獻與架構 52 第一節 文獻回顧 5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8 第三章 報導策略 60 第一節 生命史的研究途徑 60 一、 生命史研究途徑的定義 60 二、 生命史研究途徑的優點 61 三、 生命史研究途徑的限制 62 第二節 報導對象與採訪規劃 62 一、 報導對象的選擇 62 二、 訪談大綱設計 66 三、 報導安排 67 第四章 採訪後記 69 第一節 發現與反思 69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72 第五章 參考文獻 74 附錄一受訪者大事紀 79 圖表目錄 圖一 報導架構 59 表格一 馬來西亞學生在臺灣求學人數統計 3 表格二 2000年度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畢業生留學分佈統計 4 表格三 報導對象 63 表格四 受訪者名單 66 表格五 訪談大綱 6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媒改經驗的激盪:大馬媒改運動者的臺灣經驗 | zh_TW |
dc.title | The Malaysian Media Reform Activists’ Taiwan Experien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馮建三,陳順孝 | |
dc.subject.keyword | 媒體改革運動,馬來西亞,生命史研究,臺灣經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dia Reform Movement,Malaysia,Life History,Taiwan Experience, | en |
dc.relation.page | 82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0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6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