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84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文良(Wen-Liang Li) |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ao-En N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倪紹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0:44:3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1-02-20 | - |
dc.date.issued | 2021 | - |
dc.date.submitted | 2021-02-08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六十七、范咸纂修,陳繩參閱,陳偉智點校,《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王瑛曾編纂,詹雅能點校,《重修鳳山縣志》,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禮主修,陳文達等編纂,王志楣點校,《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屏東縣・臺東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 余文儀主修,黃美娥點校,《續修臺灣府志》,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李丕煜主修,陳文達等編纂,詹雅能點校,《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周元文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詹雅能點校,《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承啟,《欽定戶部則例》,第1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林豪,《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林豪原纂,薛紹元訂補,張光前點校,《澎湖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金鋐主修,鄭開極等總纂,黃美娥點校,《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孫爾準等修,陳壽祺纂,洪燕梅點校,《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徐棟輯,《牧令書》。收錄於《官箴書集成》第7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據道光28年刊本影印。 徐棟輯,《保甲書》。收錄於《政書集成》第10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據道光28年刊本影印。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張光前點校,《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68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8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清高宗敕修,《高宗純皇帝實錄(一一)》。收錄於《清實錄》第1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大紅綾本影印。 清高宗敕修,《高宗純皇帝實錄(一三)》。收錄於《清實錄》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大紅綾本影印。 清高宗敕修,《高宗純皇帝實錄(二)》。收錄於《清實錄》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大紅綾本影印。 清高宗敕修,《高宗純皇帝實錄(四)》。收錄於《清實錄》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大紅綾本影印。 清高宗敕修,《清朝通典・食貨典》。收錄於《十通》第3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據光緒年間浙江刊本影印。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11冊。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臺灣中文書局據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16冊。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臺灣中文書局據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19冊。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臺灣中文書局據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23冊。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臺灣中文書局據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8冊。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臺灣中文書局據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9冊。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臺灣中文書局據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 陳朝龍、鄭鵬雲纂輯,詹雅能點校,《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陶駿、陶念霖增修,《大清律例增修統纂集成》。收錄於《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3編第46冊,據光緒33年刻本影印。 項潔主編,吳密察審訂,《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5年。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校閱,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纂,《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 劉良璧纂輯,楊永彬點校,《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蔣元樞製作,《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蔣毓英纂,黃美娥點校,《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總輯,王志楣點校,《重修臺灣縣志》,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盧德嘉纂輯,詹雅能點校,《鳳山縣采訪冊》,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輯,林真刪減、整理,《臺灣私法人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薛志亮主修,謝金鑾等總纂,黃美娥點校,《續修臺灣縣志》,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二、近人論著 不著撰人,〈臺南の乞食藔〉,《臺灣慣習記事》,第1卷第6號(1901年6月),頁64、66-67。 夫馬進著,伍躍等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片山剛,〈清代乾隆時期的科舉應考資格、戶籍、宗族:以廣東省為主〉,收錄於珠海文史研究所學會編,《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上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頁529-552。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王一剛,〈臺北乞丐考〉,《臺北文物》,第7卷第1期(1958年6月),頁42-53。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制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2分(2015年6月),頁421-469。 王笛著,李德英等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麗蓉,〈臺灣地區現存清代鳳山縣惡丐強索示禁碑之初探〉,《臺灣風物》,第5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5-52。 凹凸山人,〈乞食の狀況〉,《臺灣慣習記事》,第6卷第7號(1906年7月),頁28-39。 凹凸山人著,李榮南譯,〈乞丐狀況〉,收錄於臺灣慣習研究會著,李榮南等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6卷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頁14-19。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1928年。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中卷。新北:大家出版,2017年。 安藤靜,〈臺灣に於ける公業〉,《臺灣慣習記事》,第5卷第12號(1905年12月),頁1-26。 安藤靜著,王傳福譯,〈臺灣的公業〉,收錄於臺灣慣習研究會著,王傳福等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5卷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頁257-268。 西川義祐,〈乞食の狀況〉,《臺灣慣習記事》,第6卷第6號(1906年6月),頁19-38。 西川義祐著,李榮南譯,〈乞丐的情況〉,收錄於臺灣慣習研究會著,李榮南等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6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頁247-255。 李文良,〈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頁107-137。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李志揚,〈清代臺灣乞丐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1940年。 林孟欣,〈日治初期行政資料調查事務之研究:以「舊臺南縣公文類纂」為中心〉,《臺陽文史研究》,第4期(2019年1月),頁1-41。 邱仲麟,〈評曲彥斌著《中國乞丐史》與岑大利著《中國乞丐史》〉,《新史學》,第4卷第1期(1993年3月),頁133-140。 侯德鐘,〈乞食の狀況〉,《臺灣慣習記事》,第6卷第8號(1906年8月),頁13-24。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第1期(2013年11月),頁1-55。 柳立言,〈從立法的角度重新考察宋代曾否禁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2分(2015年6月),頁365-420。 洪正龍,〈清代賤民階層中的江浙墮民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胡巨川,〈從碑碣看清代臺灣之流民與乞丐〉,《史聯雜誌》,第20期(1992年6月),頁175-182。 倪根金、陳志國,〈略論清代廣東鄉村的乞丐及其管治──以碑刻資料為中心〉,《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頁52-59。 郝紅暖,〈清代養濟院孤貧救助標準的調整──以直隸地方志為中心的考察〉,《中國地方志》,2009年第4期,頁47-53。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冠妃,〈城市建設與圖像表達:以1766年臺灣知府蔣允焄《東瀛紀典》為例〉,《臺灣史研究》,第26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1-50。 陳進財總編輯,《湖內鄉誌》。高雄:湖內鄉公所,1986年。 曾思平,〈清代廣東養濟院初探〉,《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2000年12月),頁21-28。 華立,〈清代保甲制度簡論〉,收錄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6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頁87-121。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年。 黃鴻山,〈清代江蘇養濟院的救助名額、救助標準與經費來源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2期,頁140-155。 黃鴻山,〈清代浙江養濟院研究──側重經濟形態的考察〉,《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182-190。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世珣,〈近十五年(1996-2010)清代旗人生計問題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原》,總第24期,復刊第3期(2012年9月),頁213-262。 劉宗志,〈淺析清前期的養濟院制度〉,《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44-147。 盧漢超,《叫街者:中國乞丐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1卷下。出版地不詳:該會,1910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1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藍炯熹,〈晚清閩東畲族鄉村的乞丐問題──以九通畲村「禁丐碑」碑文為中心〉,《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94-99、110。 Allee, Mark著,王興安譯,《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年。 Faure, David. “The Rural Economy of Kiangsu Province, 1870-1911,”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9:2 (1978), pp. 365-471. Hansson, Anders. Chinese Outcasts: Discrimination and Emancip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6. Lipkin, Zwia. Useless to the Stat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ist Nanjing, 1927-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Lu, Hanchao. Street Cri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Beggar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Schak, David. A Chinese Beggars’ Den: Poverty and Mobility in an Underclass Community.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8. Shepherd, John著,林偉盛等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Thomson, John.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A Series of Two Hundred Photographs, with Letterpress Descriptive of the Places and People Represented, Volume II.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Low, and Searle, 1873. Thomson, John著,葉伶芳譯,《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20年。 Wang, Di. 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Watson, James著,張婉麗、盛思維譯,廖迪生編輯顧問,〈統一諸神:在華南沿岸推動天后信仰(960-1960)〉,收錄於James L. Watson、Rubie S. Watson著,張婉麗、盛思維譯,廖迪生編輯顧問,《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頁223-255。 Zelin, Madeleine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網路資料 〈小建〉,收錄於「漢典」:https://www.zdic.net/hans/%E5%B0%8F%E5%BB%BA(2020/11/12點閱)。 〈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明治版)〉,收錄於「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2020/11/08、2020/12/01點閱)。 〈貞女尋夫〉,收錄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query_detail.php?dno=32006 no=1 tp=qadv(2020/11/17點閱)。 〈高雄市行政區劃〉,收錄於「維基百科」: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d/%E9%AB%98%E9%9B%84%E5%B8%82%E8%A1%8C%E6%94%BF%E5%8D%80%E5%8A%83_%282015%29.png(2021/02/04點閱)。 〈處置乞藔〉,收錄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query_detail.php?dno=21249 no=1 tp=qadv(2020/11/07點閱)。 〈閏〉,收錄於「漢典」:https://www.zdic.net/hans/%E9%97%B0(2020/11/12點閱)。 〈慈善事業之財團〉,收錄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query_detail.php?dno=7104 no=1 tp=qadv(2020/11/07點閱)。 〈慈惠院之公業〉,收錄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query_detail.php?dno=4645 no=1 tp=qadv(2020/11/07點閱)。 〈臺廈道〉,收錄於「清代職官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officerc/officerkm2?.ad3e0059B0011100000001000000000000^100000100A000000002A04147(2020/11/16點閱)。 〈臺灣府海防同知〉,收錄於「清代職官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officerc/officerkm2?.8648AD001000000000001^000000100000A00100000000101040E0004162(2020/11/16點閱)。 〈鳳山縣知縣〉,收錄於「清代職官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officerc/officerkm2?.6327000400100000000A0000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10E4384238(2020/11/11點閱)。 〈鄧邑侯禁碑〉,收錄於「臺灣史料集成資料庫」:http://140.112.113.3/minchin3/(2020/11/10點閱)。 「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http://thdl.ntu.edu.tw/thdl_tool/weight_measure/(2020/11/12點閱)。 許雪姬,〈同知〉,收錄於「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5(2020/11/16點閱)。 Rachel Quigley, “The world's richest panhandler: Man who begs for money on New York streets revealed to be legendary comedian living in $3.5m home (but he gives it all to charity),” MailOnline, accessed November 17,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48800/Legendary-comedian-Professor-Irwin-Corey-begs-money-New-York-streets-despite-living-3-5m-home-charity.html.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84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地方政府如何管理南臺灣的乞丐。18世紀上半葉,朝廷決定將各地的外來乞丐送回其原籍地。然而,同時期的臺灣官員並沒有遣送南臺灣的外來乞丐,而是透過養濟院的丐首來管理他們。養濟院是清代地方政府依法設置的窮人收容機構,但是,日治時期的資料顯示清代南臺灣養濟院的建物遭到廢棄。儘管如此,任職於養濟院的丐首依然被官員要求管理乞丐,並為乞丐騷擾百姓的事件負責。另一方面,為了節省政府的成本,官員要求百姓支付乞丐的管理費。這些管理費由丐首統一收受後,會再分給那些由他管理的乞丐。這一措施使得清代南臺灣出現一群不必向人乞討的「乞丐」。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local governments managed the problem of beggars in Southern Taiwan under Qing rule. In the first half of eighteenth century, the court decided to send the beggars back to their ancestral home. However, contemporary officials in Taiwan did not do that. Instead, the officials designated the beggar chiefs of county almsgiving houses to manage the beggars. The county almsgiving houses were the official shelters set by local government during Qing,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lmsgiving house in southern Taiwan was abandoned. Nonetheless, the beggar chiefs were asked to manage the beggars by the officials and were held responsible for instances of beggars harassing the common people. Besides, in order to save the costs, the officials asked the common people to pay the administrative expense. Then the beggar chiefs distributed the fees to the beggars. This policy brought about a group of beggars who need not be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0:44: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502202119541100.pdf: 4988662 bytes, checksum: f33d5c08af072360e62267f91d4e8ab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摘要 V ABSTRACT VI 第一章 前言 1 1.1研究課題 1 1.2研究回顧 2 第二章 官府規定 7 2.1流寓如何取得現居地的籍貫 8 2.2無妻室、產業的臺灣流寓 12 2.3外來流丐 13 2.4「陳梁條例」 20 第三章 乞丐與丐首 24 3.1專稱及泛稱之丐 24 3.1.1適用於「陳梁條例」者 26 3.1.2名列養濟院清冊者 27 3.2丐首 30 3.2.1丐首的收入 30 3.2.2丐首與官府 32 3.3惡丐示禁碑的效果 34 第四章 養濟院丐首與「孤貧」 39 4.1受臺灣縣養濟院管轄者包括乞丐 40 4.1.1清代養濟院制度 40 4.1.2清代方志的記載 42 4.1.3日治時期的記載 44 4.1.4個人見解 52 4.1.5臺灣縣養濟院的資助對象 55 4.2受鳳山縣養濟院管轄者包括乞丐 57 4.2.1清代方志及日治初期的記載 57 4.2.2鳳山寮即第一所鳳山縣養濟院 59 4.2.3陂城西門外寮即第二所鳳山縣養濟院 63 4.2.4清代南臺灣養濟院丐首的緣起與發展 63 4.3額內孤貧 65 4.3.1口糧銀及衣布銀的數額 67 4.3.2口糧銀及衣布銀的發放 71 第五章 結論 74 徵引書目 76 |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
dc.title | 清代南臺灣的養濟院與乞丐管理(1684-1804) | zh_TW |
dc.title | The County Almsgiving Hous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Beggars in Southern Taiwan under Qing Rule (1684-1804)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09-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志豪(Chih-Hao Chen),林孟欣(Meng-Hsin Lin) | - |
dc.subject.keyword | 碑,鳳山縣,臺灣縣,丐首,孤貧,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onument,Fengshan County,Taiwan County,Beggar Chief, Orphans and the Poor | en |
dc.relation.page | 8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100614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1-02-0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05022021195411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8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