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51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柯慶明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an-Ching Ch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詹涵晴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0:17:52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7-30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2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文學文本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市:爾雅,1983,初版 《孽子》,臺北市:遠景,1983,初版 《明星咖啡館》,臺北市:皇冠,1985,初版 《第六隻手指》,臺北市:爾雅,1995,初版 《驀然回首》,臺北市:爾雅,1996,初版 《寂寞的十七歲》,臺北市:允晨,2000,初版 《樹猶如此》,臺北市:聯合文學,2002,初版 《紐約客》,臺北市:爾雅,2007,初版 二、中文專書 Joseph R. Allen、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 : 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 性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初版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 = Lacan》,臺北市 : 生智, 1997,初版 王煥琛、柯華葳著《靑少年心理學》,臺北市 : 心理出版社,1999,初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臺大,2002,初版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市:里仁,2006,初版 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台灣文學史的構成》,臺北市:駱駝圖書,,2004,初版 李奭學《三看白先勇》,臺北市:允晨文化,2008,初版 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市:麥田,2000,初版 何春蕤編《同志研究》,臺北市:巨流,2001,初版 阮慶岳《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臺北市:元尊,1998,初版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臺南市:南市圖,2005,初版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臺北市:麥田,1994,初版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 : 香港同志硏究社出版 ; 臺北市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總經銷,1995,初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市 : 麥田,2008,初版 范銘如、陳芳明主編《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印刻文學,2009,初版 柯瑞明《臺灣風月》,臺北市 :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初版 柯慶明等著《白先勇研究精選》,臺北:天下文化,2008,初版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1997,初版 施正鋒《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市 : 前衛,2000,初版 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臺北市 :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初版 袁良俊《白先勇論》,臺北市:爾雅,1991,初版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初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臺北市:聯合文學,2002,初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 : 明文,1993,增訂再版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 : 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市 : 遠流,1989,初版 符立中《白先勇與符立中對談──從台北人到紐約客》,臺北市:九歌,2000,初版 許素蘭等著《徬徨的戰鬥: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國立臺灣文學館,第三季周末文學對談),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7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市:麥田,2002,初版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市:爾雅,2003,初版 梅家玲 《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大台灣小說論》,臺北市:麥田2004,初版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臺北市:聯合文學,1995,初版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合著《躍升的城市:臺北》,臺北市:前衛,1996,初版 張娟芬《姊妹「戲」牆》,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初版 張子樟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臺北市 : 天衛文化,1996,初版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市:天衛文化,1999,初版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市:時報文化,2000,初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初版 黃道明《酷兒政治與臺灣現代性》,臺北市:遠流,2012,初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1997,初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1987,初版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建會,2004,初版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市:時報,1993,初版 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臺北市:爾雅,1995 ,初版 劉俊《情與美:白先勇傳》,臺北市:時報,2007,初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10.8初版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市:女書文化,2005,初版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市:天下遠見,2008,初版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市:爾雅,1985,初版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 : 1975-1997》,臺北市 : 麥田,1999,初版 三、外文譯著 Adam Phillips (亞當•菲立普)著,江正文譯《育嬰室的野獸:亞當.菲立普論成長》,臺北市:究竟,2000,初版 Alfred Adler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市 : 志文,1984,初版 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初版 Ernst Cassirer(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市:桂冠,1990,初版 Erich Fromm (佛洛姆)著 ,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市 : 志文,2003,新版 Erich Fromm (佛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臺北市 : 志文,1981,再版 Edward Said(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初版(麥田人文,1991)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臺北市 : 韋伯文化,2000,初版 Neil Postman (尼爾.波茲曼)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臺北市:遠流,2007,初版 S. Freud(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市:志文,1971初版,1987再版 S. Freud (佛洛依德)著,A. A. Brill(布列爾)、James Strachey (史特拉屈)英譯,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臺北市 : 志文,1975,再版 S. Freud(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市:志文,1975初版,1991再版 S. Freud(佛洛伊德)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論》,臺北市:志文,1985,初版 Simon Parker(帕克爾賽蒙)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徐苔玲合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市:群學,2007,初版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臺灣今昔之旅──臺北篇》,臺北市:前衛,1997,初版 四、外文專著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Encycledia of Literature》,Merriam-Webster:Springfield,Massachusetts,1995 五、期刊論文 Eve Kosofsky Sedgwick作,金宜蓁、涂懿美合譯,何春蕤校訂〈如何將孩子教養成同性戀:為娘娘腔男孩而戰〉 ,《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年9月 Fran Martin (馬嘉蘭)作,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年5月 丁乃非、劉人鵬 〈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年9月 山口守〈白先勇小說中的現代主義──《臺北人》的記憶與鄉愁〉,《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 〈白先勇小說中的鄉愁 〉,《華文文學》第44期,2001年1月 山根伸〈異端者們的世界─白先勇的《孽子》〉,《台灣文學研究會會報》第7期,1984年7月 王潤華〈雙人記──記白先勇的花園〉,《幼獅文藝》第523期,1997年7月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160期,1997年2月 王晉民〈一部多層面的小說《孽子》〉,《華人世界》第3期,1987年 王志弘〈臺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2期,1996年4月 〈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2003年12月 尹玲〈研悲情為金粉的歌劇──白先勇小說在歐洲〉,《聯合報》第37版,1995年7月18日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臺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秋季號,2006年9月 朱學群〈試論白先勇小說的悲劇意識〉,《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1984年 朱振宏〈評介《台北人》〉,《書評書目》第10期,1994年6月 朱雙一〈白先勇與延續於台灣的「五四」新文學傳統〉,《華文文學》總第44期,2001年1月 朱偉誠〈臺灣同志運動/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現身」問題〉,發表於第二屆四性研討會(1997年5月30日-6月1日),收錄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似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年5月 〈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千禧政權的性異議想像〉,《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2000年12月 〈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江寶釵〈論《紅樓夢》對當代台灣兩位小說的意義──白先勇與瓊瑤〉,《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教育中心,1996年4月 〈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中國現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時間、空間與主體性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吳文思〈用白先勇的眼睛來看台北〉,《聯合報》第39版,2003年2月28日 吳璧雍〈樂園的追尋:試論《孽子》〉,《文星》第104期,1987年2月 妍子〈讀《孽子》〉,《新書月刊》第7期,1984年4月 李奭學〈人妖之間──從張鷟的〈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 〈括號的詩學──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8期,2006年3月 李歐梵〈憶《孽子》〉,《聯合報》第39版 ,2003年2月24日 李歐梵〈回望文學少年──白先勇與現代文學創作〉,《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6月 沈志中〈精神病、話語結構與欲望辯證:拉岡理論的出發點〉,《中外文學》第421期,2008年6月 何華〈天堂之門──評《孽子》的救贖主題〉(上、下) ,《聯合報》第29、25版,1989年11月15-16日 林俊穎〈奼紫嫣紅,斷井殘垣──我看白先勇小說世界〉,《中國時報》第19版,1996年10月4日 林幸謙〈流亡的悲愴──白先勇小說中的放逐主題〉,《國文天地》第9卷第5期,1993年10月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收錄於《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 臺北:時報,1995,初版 林柏燕〈孽子、夜遊〉,《文訊》第16期,1985年2月 林素芬紀錄整理〈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孽子的臺北人傳奇〉,《聯合報》第39版,2003年2月28日 〈臺灣現代小說中的男性意識〉,《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2期,2012年8月 邱妙津〈中國傳統理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第131期,1995年9月 俞忠良〈柔腸寸斷的孽子〉,《書評書目》第66期,1978年10月 南方朔〈蓮花池畔籲天錄〉,原載於《聯合報》第39版,2003年2月26日 施懿琳〈白先勇小說中死亡意識及其深層分析〉,發表於中正大學主辦「第二屆臺灣經驗研討會」 (1993年11月5日),收錄於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 1995,初版 胡萬川〈你方唱罷我登場:從《台北人》中幾篇小說談起〉,《中國時報》第8版,1987年8月13日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79期,1995年8月 〈臺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解放〉,發表於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與時報文化、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合辦「當代臺灣情色文學研討會」(1996年1月27日~29日),收錄於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市:時報文化,1997,初版 高天生〈可憐身是眼中人:討論白先勇的小說〉,《中國論壇》第12卷第9期,1983年4月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 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代序〉,收作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 臺北:遠景,1984,十一版(此篇原名〈白先勇論(上)〉,收於《現代文學》第39期 1969年12月) 夏祖麗〈白先勇訪問記〉,《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 袁良駿〈白先勇與《紅樓夢》三題〉,《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1990年(大陸) 〈從白先勇晉升談起〉,《文訊月刊》第127期,1996年5月 袁則難〈兩訪白先勇〉,《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 〈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月書刊》第5期,1983年2月 郭玉雯〈白先勇小說與紅樓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7年5月 張月雲〈評白先勇的《孽子》〉,《臺灣新聞報》第8版,1985年9月3日 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同性戀世界〉,《鵝湖》第132期,1986年6月 張秀民〈為伊消得人憔悴:從《孽子》看吳敏〉,《台灣日報》第8版,1986年3月17日 張晴紀錄整理〈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Xˋ語術〉,《中外文學》第298期,1997年3月 〈穿越「鏡像誤識」: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第303期,1997年8月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 張小虹〈孽子的恥辱踐履〉,《聯合報》第39版,2003年3月1日 張素貞〈學習對美的尊重──在巴黎與白先勇一席談〉,《中央日報》第18版,1996年1月5日 張新方〈聖塔芭芭拉的耶誕夜:白先勇訪問記〉,《幼獅文藝》第63卷第1期 張春紅〈心中的那片淨土──解讀《孽子》中的蓮花意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0年1月 梅家玲〈少年臺灣:八、九○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34期,1998年12月 〈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大學主辦,1999年11月12-14日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梁寒衣主講〈成長小說中的啟蒙主題〉,《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份認同及抗爭之可能性〉「第四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1999年5月1-2日 陳碧月〈從現代主義看白先勇的小說《悶雷》〉,《明道文藝》第214期,1994年1月 〈白先勇小說人物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國文天地》第115期,1994年12月 〈白先勇小說全知觀點與人物刻畫之關係〉,《文訊》第111期,1995年1月 〈白先勇小說客觀觀點與人物刻畫之關係〉,《明道文藝》第228期,1995年3月 〈白先勇小說中男性的類型及其意義〉,《崇右學報》第5期,1995年12月 陳怡秀〈論「成長小說」的興起並略敘其流變〉,《博學》第6期,2007年7月 陳麗芬〈從馬肉米粉到蘇菲蛋奶酥──白先勇的飢餓敘事〉,《台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 陳榮彬〈戰後臺灣小說中「將軍書寫」初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1期,2012年2月 曾秀萍〈流離愛欲與家國想像:白先勇同志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1969-1981)〉,《台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 黃宗慧〈可疑/酷異的伊底帕斯?──試解/結精神分析與同志論述之糾葛〉,發表於第二屆四性研討會(1997年5月30日-6月1日),收錄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儀冠〈性別符碼、異質發聲──白先勇小說與電影改編之互文研究〉,《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 黃維樑〈重新發現中國古代文化的作用──用文心雕龍「六觀」法析評白先勇的《骨灰》〉,《中外文學》第246期,1992年11月 黃耀華〈《台北人》的歷史敘事與文化身份認同〉,發表於 「白先勇創作國際研討會」 2000年11月23-24日 游淑靜〈無可奈何花落去:白先勇筆下的台北人〉,《出版之友》第5卷第47期,1989年6月 曾秀萍〈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曾若涵〈將軍之死──白先勇〈國葬〉中的國族符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2期,101年9月 詹益宏〈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楊 照〈那群無所依歸的孩子們──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月5日 楊宗潤〈封神榜裡的哪吒──由《孽子》看同性戀〉,《臺灣時報》,1983年6月11日 楊錦郁 1986 〈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在洛杉磯和白先勇對話〉,《幼獅文藝》第64卷第4期 1986.10 葉德宣 一九九五〈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83期,1995年12月 〈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艷》與《孽子》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年5月 〈不忠不孝/肖的猥褻國度:《孽子》中的父系國/家身體規訓〉(後更名為〈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訓──《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只可」哥哥,「害得」弟弟:《迷園》與《第凡內早餐》對身分「國族(主義)化」的商榷〉,《中外文學》第335期,2000年4月 〈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 趙彥寧〈看不見的權力:非生殖/非親屬規範性論述的認識論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6集,1998年1月,後收錄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1999年12月 〈痛之華──五0年代國共之間的變態政治�性想像〉,《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1998年9月 〈試論父系歷史空間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年7月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1期,1983年7月 鄭樹森〈白先勇《遊園驚夢》的結構和語碼──一個批評方法的介紹〉,《中外文學》第88期,1979年9月 劉紹銘〈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外文學》第26期,1973年7月 劉 俊〈白先勇研究在大陸:1979-2000〉,《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 劉 逍〈論小說藝術白先勇胡菊人談話錄(一)〉,《聯合報》第12版,1976年12月28日 〈論小說藝術白先勇胡菊人談話錄(二)〉,《聯合報》第12版,1976年12月29日 〈論小說藝術白先勇胡菊人談話錄(三)〉,《聯合報》第12版,1976年12月29日 〈論小說藝術白先勇胡菊人談話錄(四)〉,《聯合報》第12版,1976年12月29日 (全文收錄於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1996)) 歐陽子〈《謫仙記》序〉,《現代文學》第32期,1967年8月 〈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台北人》之主題探討〉,收於白先勇《臺北人》(臺北市:爾雅,1983) 〈〈一把青〉裡對比技巧的運用〉,《書評書目》第24期,1975年4月 〈〈歲除〉之賴鳴升與其「巨人自我意識」〉,《書評書目》第26期,1975年6月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之喜劇成分〉,《書評書目》第27期,1975年7月 〈〈思舊賦〉裡的氣氛釀造〉,《書評書目》第28期,1975年8月 〈〈梁父吟〉影射含意的兩種解釋〉,《書目書評》第29期,1975年9月 〈〈花橋榮記〉的寫實架構與主題意識〉,《書評書目》第31期,1975年11月 〈〈秋思〉的社會諷刺和象徵含意〉,《書評書目》第32期,1975年4月 〈〈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伸含意〉,《書評書目》第34期,1976年2月 〈〈冬夜〉之對比反諷運用與小說氣氛釀造〉,《中外文學》第57期,1976年2月 〈從《台北人》的缺失說起〉,《書評書目》第39期,1976年7月 〈〈國葬〉的象徵性、悲悼性與神秘性〉,收錄於《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1998) 齊敏紀錄整理〈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盧戡平〈上一個世紀的《孽子》〉,《聯合報》第39版,2003年2月28日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社會學刊》第11卷第2期,2005年9月 賴靜毓、陳岫蘭、段岱玲〈反叛vs.傳統:試論王文興的《家變》和白先勇的《孽子》二書中的雙重性〉,《嶺東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 龍應臺〈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 應鳳凰〈好書先讀:白先勇的《孽子》〉,《中央日報》第10版,1983年5月2日 魏子雲〈《寂寞的十七歲》──評介一篇觸及少年問題的小說〉,《聯合報》第8版,1962年11月14日 謝其濬〈永遠的台北人,白先勇導覽心靈台北〉,《遠見雜誌》第177期,2001年3月 謝家孝〈黑暗王國的神話:訪白先勇探討《孽子》〉,《中國時報》第8版,1983年9月12日 隱 地〈作家與書的故事〉,《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 簡政珍〈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第302期,1997年7月 〈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幼獅文藝》總510,民85年6月 六、博碩士論文 吳佳原《城市荒漠中的綠洲──台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系碩士論文,1998年7月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8年1月 周筱葳《臺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1月 林容青《白先勇小說中的成長經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1月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劃》,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陳宣輔《白先勇的小說觀及其小說創作》,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葉德宣《不忠不孝/肖的猥褻國度:《孽子》中的父系國/家身體規訓》,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楊佳嫻《論戰後臺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51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白先勇《孽子》一書的出現在八○年代的臺灣獨樹一格,小說藉由外省第二代之青少年視角觀看七○年代初期的臺北,以及進入那人影幢幢的新公園黑暗王國的過程,為一部真正描寫「臺北人」的作品。本論文就白先勇《孽子》之內容作文本分析,由成長、同志、空間、國族四方面切入,深入探究小說透露之各種訊息。
《孽子》描述青少年主人翁離家過後的成長歷程,筆者循其足跡探求當時臺北的樣貌與各地區在小說中的代表意義,當小說人物進入到不同的「場景」,往往促成進一步心靈上的醒覺。本文分析新公園男同性戀的生活方式和相互關係如擬父子、擬兄弟關係與所構成的邦聯形貌,以及異性戀霸權結合父權造成的各種壓制與同性戀予之的回應,並觀察小說中對於軍人角色的敘述,從多重的家庭關係與族群會合兩部分來討論複雜的家國意涵。 本文由不同角度切入分析文本,然《孽子》本身呈顯的諸多意義是相互結合的,因此成長、同志、空間、國族四方面乃環環相扣,從作品中並可推知白先勇對於臺北土地與人的用心及觀照,以及對「黑暗王國」子民的關懷。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Crystal Boys, made itself unique in Taiwan in 80’s. Through the viewpoint of the teenager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inlanders, this novel describes Taipei in early seventies, and the progress of going to the “Dark Kingdom” in New Park. It is a novel which authentically describes “the people of Taipei”.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ll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d from the novel,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it in four aspects: growth, homosexuality, space and nation.
Crystal Boys describes the growth process of the adolescent leading character after his leaving home. By following his tracks, this thesis want to seek the origin appearance of Taipei and the meaning which every district presents. When the character of the novel gets into different “scenes”, it often contributes to the further spiritual awarenes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ifestyl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such as fictitious father and son, and fictitious brothers of the male homosexuals in New Park, and the alliance formed by them,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oppressions which are integrated by the heterosexual hegemony and patriarchy and the response of homosexual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observe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military roles in the novel, and discuss the complicated home-country meanings in two parts: multiple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the assembling of ethnic groups.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novel by 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many meanings which Crystal Boys presents itself are combined together. Therefore, four aspects: growth, homosexuality, space and nation, are linked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 novel, we can infer that Hsien Yung Pai cares about the city and the people of Taipei as well as the people of “Dark Kingdom”.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0:17:5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7145001-1.pdf: 5481094 bytes, checksum: 2e1b017e0208c0030f989becb620260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青」少年的成長紀事 9 第一節 失落的家庭,失落的自我 9 第二節 學習飛翔的青春鳥 13 第三節 家與我的再創造 15 第四節 青春鳥的生成茁長 19 第五節 小結:歲除,迎接新故事的開始 22 第三章 黑夜降臨,眾「志」成城 26 第一節 自成一格的地下王國──新公園男同志的社會結構 26 第二節 陰陽交錯的模糊地帶──當地下組織遇到地上社會 31 第三節 小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9 第四章 青春鳥的流浪地圖 42 第一節 流浪的起點 42 第二節 與傳說交會 44 第三節 尋母的過程 52 第四節 前往安樂土 57 第五節 小結:新桃花源與永遠的武陵人 63 第五章 遊牧民族,鄉關何處是? 66 第一節 子不「肖」父之過──孽子難見容於父 66 第二節 先「齊家」才能「治國」──一種野史的脈絡 73 第三節 小結: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 78 第六章 結語:「孽子」不再,「人子」重現 82 參考書目 87 一、文學文本 87 二、中文專書 87 三、外文譯著 89 四、外文專著 89 五、期刊論文 89 六、博碩士論文 96 附錄 9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孽子到人子──白先勇《孽子》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role of sons──A study of Pai Hsien-yung’s Crystal Boy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郭玉雯,楊秀芳 | |
dc.subject.keyword | 白先勇,孽子,同性戀,臺北空間,新公園,成長小說,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sien-yung Pai,Crystal Boys,homosexual,Taipei space,Taipei New Park,bildungsroman, | en |
dc.relation.page | 101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2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3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