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43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施世駿
dc.contributor.authorYi-Ju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怡如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0:12:38Z-
dc.date.copyright2013-08-09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8-05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丁建定(2010)。《西方國家社保障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于維霈(1990)。《當代英國經濟-醫治“英國病'的調整與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于曉等(譯)(1988)。《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原作者Weber, M.)。臺北市:谷風。
古允文(譯)(1999)。《福利主義的三個世界》(原作者Esping-Andersen, G.)。臺北市:遠流。
古允文(譯)(2000)。《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原作者Gough, I.)。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古允文、李易駿、孫健忠等(2008)。《台灣大未來-社福:回到根本:重構台灣的基本生活安全網》。臺北市:財團法人厚生基本會。
李易駿(2011)。《社會福利概論》。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Marshall, C. & Rossman, G. B.)。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艾美等(譯)(1986)。《資本主義史:1500-1980》(原作者Beaud, M.)。北京:東方出版。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2001)。《全球化大轉變》(原作者Held, D.)。新北市:韋伯文化。
社會保險研究所(譯)(2008)。《貝佛里奇報告-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中/英文版)(原主編Beveridge, W.)。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原作者Smith, P.),新北市:韋伯文化。
林萬億(2000)。《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萬億(2010)。《社會福利》。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德山、李姿姿、呂楠(譯)(2010)。《新工黨,福利國家?英國社會政策中的“第三條路”》(原作者Powell, M.)。重慶:重慶出版社。
岳經綸、溫卓毅(譯)(2009)。《社會政策十講》(原作者Dean, H.)。上海:格致出版社。
周憲文(譯)(1970)。《十八世紀產業革命史》(原作者Toynbee, A.),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譯)(1971)。《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原作者Knowles, L. C. A.)。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譯)(1977)。《英國近代經濟史》(原作者Court, W. H. B.)。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編譯(1985)。《西洋經濟史論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宇昌(2008)。《英國新工黨政府經濟與社會政策研究》。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洪惠芬、簡守邦(譯)(1999)。《福利國家的創建者:十六位英國社會改革先驅的故事》(原主編Barker, P.)。臺北市:唐山。
馬永成、陳其邁(譯)(1999)。《顛覆左右:新世界的第三條路》(原作者Blair, T.)。臺北市:時報文化。
殷海光(譯)(2009)。《到奴役之路》(原作者Hayek, F. A.)。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郭忠華等(譯)(2010)。《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現代社會中的福利、意識型態和變遷》(原作者Roche, 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郭榮趙(1973)。《十九世紀英國史》。臺北市:中國研究中心出版社。
陳文暉、胡志強(譯)(2007)。《反第三條路》(原作者Callinicos, A.)。新北市:韋伯文化。
陳恒、洪慶明、錢克錦(譯)(2011)。《全球視野下的西方文明史:從古代城邦到現代都市》(原作者Sherman, D.& Salisbury, J. E.)。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孫潔(2008)。《英國政黨政治與福利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家豪(譯)(2002)。《第三條路及其批評》(原作者Giddens, A.著)。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梁書寧(譯)(2008)。《思索資本主義國家的未來》(原作者Jessop, B.)。新北市:韋伯文化。
張世雄(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張旺山(1986)。《狄爾泰》。臺北市:東大出版社。
張佳生(2012)。《十六世紀英國的貧困問題與民間濟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舒紹福(譯)(2007)。《拆散福利國家-里根、撒切爾和緊縮政治學》(原作者Pierson, P.)。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楊為民(2000)。《失業保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蔡漢賢、李明政(2011)。《社會福利新論》。臺北市:松慧有限公司。
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原作者Giddens, A.著)。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波(2006)。《當代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分析與理論思考》,上海:學林出版社。
謝宗林(譯)(2010)。《資本主義與自由》(原作者Friedman, M.)。臺北市:博雅書屋。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羅志如、厲以寧(1982)。《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英國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政府出版品及研究討論會發表文章
辛炳隆(2005)。〈勞動市場彈性化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報告。
林萬億(2007)。〈全球化下台灣社會福利分工的變遷〉。發表於「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
張菁芬(2002)。〈從社會排除觀點解析經濟全球化對台灣社會安全政策之衝擊〉,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2002年會」。
三、期刊雜誌
丁建定(2000)。〈1870-1914年英國的濟貧法制度〉。《史學集刊》,4,48-54。
尤詒君(2009)。〈臺北市社會救助之挑戰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4,15-28。
呂建德(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2,263-313。
呂朝賢(2007)。〈「新貧」的意義、政策及其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19,20-39。
呂朝賢、王德睦(1999)。〈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49-195。
李易駿(2001)。〈全球化對社會政策的挑戰:兼論台灣個案初探〉。《台灣社會福利學刊》,(2),119-154。
辛炳隆(2009)。〈台灣失業問題與對策〉。《新世紀智庫論壇》,45,102-104。
林堤塘(2009)。〈協助參與!避免依賴?比較法國與美國對面臨貧窮新風險者的社會政策省思臺灣的政策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24,85-100。
林煥柏(2010)。〈英國求職者津貼及相關制度之變革〉。《社區發展季刊》,22,144 -152。
林煥柏(2012)。〈英國近年來失業給付及就業促進政策之變革簡介〉。《台灣勞工季刊,29,107-114。
孫健忠(2009)。〈「工作」與「福利」連結的試析:從「勞役所試煉」、「工作福利」到「工有酬」〉。《台灣社會福利學刊》,8(1),119-147。
張世雄(2001a)。〈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四個傳承-當代社會救助政策思想脈絡的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1),99-142。
張世雄(2001b)。〈社會救助、新貧窮問題與多層次-多面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5,55-71。
張志銘(1990)。〈我國勞工政策的回顧與前瞻〉。《實踐論叢》,115-131。
張秀蓉(1986)。〈英國濟貧法的演變(1601-1834)〉。《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12/13,95-163。
郭俊巖(2009)。〈美國工作福利政策的形成與轉化:以AFDC改革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8(3),117-159。
郭家宏(2009)。〈工業革命與英國貧困觀念的變化〉。《史學月刊》,7,52-56。
郭家宏、唐艷(2007)。〈19世紀英國濟貧院制度評析〉。《史學月刊》,(2),81-89。
傅從喜(2005)。〈我國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之再就業效果評析:從積極勞動市場的角度〉。《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15-149。
葉祖欽、謝文元、李易駿,2007,〈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英國和法國促進青年就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7,38-57。
詹火生(2009)。〈從低收入、中低收入到工作貧窮〉。《社區發展季刊》,124,42-49。
熊彥翔(2011)。〈臺灣窮、淹腳目:分析目前臺灣的抗貧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36,456-467。
盧海生(2007)。〈試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濟貧法的調整〉。《歷史教學問題》,4,12-17。
蕭玉煌(2001)。〈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5,5-25。
賴兩陽(2003)。〈經濟優先,福利更不能緩-全球化下社會政策的影響與出路〉。《社區發展季刊》,102,45-62。
簡守邦(2008)。〈Workfare:贊成與反對〉。《政治與社會哲學評析》,25,143-203。
四、學位論文
王淑月(2004)。《社會救助審查中工作能力人口群界定問題之探討─以臺中縣為例》。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菁菁(2005)。《以工作福利的理念檢視以工代賑方案執行之效果-以嘉義縣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育慧(1996)。《反貧窮政策中的工作倫理:從美國經驗論台灣反貧窮政策的發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瑩(2005)。《新貧問題與社會救助政策的改革》。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誼(2010)。《社會救助中強制工作條款之合憲性檢驗》。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范宜芳(2000)。《美國「失依兒童家庭救助」計畫之研究:政策變遷的觀點》。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張錦俊(1998)。《公民權之國家與社會分析-以1980年代英國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俊巖(2003)。《工作福利的發展與理論:英美經驗的探討與借鏡》。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志彥(2007)。《第三條路之實踐-新工黨(1997-2007)經濟與福利政策之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佳琪(2011)。《美國從福利到工作福利:女性主義的批判》。臺中市:東海大學社會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瑞玲(1993)。《英國自由黨政府的社會改革(1906~1914)》。新北市: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婷(2010)。《美國「貧窮家庭暫時性救助金」方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劉冠良(2010)。《我國社會救助法以工代賑方案政策執行力之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蔡慧民(2001)。《九0年代美國社會福利改革之分析:以公共救助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秦瑩(2008)。《美國福利改革經驗的研究:工作福利政策焦點的分析》。臺北市: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宜容(2001)。《臺北市社會救助政策脫貧方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丁建定(2012)。〈英國新濟貧法制度評價中應注意的歷史事實〉。中華救助總會,取自http://www.cssn.cn/news/578726.htm,最後瀏覽日2013/07/28。
周成(2009)。〈高福利制 英國330萬家庭無人工作〉。大紀元,取自http://tw.Epoch times.com/b5/11/2/20/n3175381.htm,最後瀏覽日2013/07/28。
周成(2010)。〈英國將對福利制度進行70年來最重大改革〉。大紀元,取自http://ww w.epochtimes.com/b5/10/10/3/n3043747.htm,最後瀏覽日2013/07/28。
周成(2011)。〈不再養懶人 英國鼓勵用工作代替福利〉。大紀元,取自http:// tw.epo chtimes.com/b5/11/2/20/n3175381.htm,最後瀏覽日2013/07/28。
孫健忠(2010)。〈責任、工作與大社會-談英國保守黨的新福利契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7469,最後瀏覽日2013/07/28。
張曉雯譯(2010)。〈靠救濟更好過 部分英人寧失業〉。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 cts.com.tw/cna/international/201008/201008070535090.html,最後瀏覽日2013/ 07/28。
華聞周刊(2011)。〈英國全面啟動福利制度改革〉。華聞周刊,取自http://www.thechin eseweekly.com/article.php?id=913,最後瀏覽日2013/07/28。
經建會(2010)。〈英國財政危機下之福利改革對我國的啟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4485,最後瀏覽日2013/07/ 28。
詹火生、林建成(2006)。〈以充分就業為保障所得安全的對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5/SS-B-095-005.htm,最後瀏覽日2013/07/28。
詹火生、林建成(2011)。〈關於英國失業率創新高的省思〉。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9829,最後瀏覽日2013/07/28。
詹火生、林昭禎(2009)。〈「充分就業」政策的迷思與兩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6304,最後瀏覽日2013/07/28。
簡春安(2011)。〈從典範變遷看社會福利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網,取自www.cares. org.tw/files/4200/80/1-2--簡春安.pdf,最後瀏覽日2013/07/28。
貳、外文部份
Bauman, Z.(1998).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Buckingham: OpenUniversity Press.
Beaud, M.(2001). A history of capitalism, 1500-2000.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Blair, T.(2011). A Journey: My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 Random House Inc.
Callinicos, A.(2001). Against the Third Way: An Anti-Capitalist Critiqu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oleman, D. C. (1977). The Economy of England,1450-175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stal, J. M.(2008). “The Workfare Illusion: Re-examining the Concept and the British Case”.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42(1), 19-42.
Esping-Andersen, G.(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 M.(198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iddens, A.(1999).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2000). 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ugh, I.(197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Halsey, A. H.(1988). British social trends since 1900: a guide to the changing social structure of Britain. London : Macmillan.
Harris, J.(1984). Unemployment and politics; a study in English social polic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ayek, F. A.(1944). The road to serf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ill, M. J.(1993).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a political history since 1945. 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Jessop, B.(2002). The future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ødemel, I. & Trickey, H.(2001).‘A New Contract for Social Assistance’, in Lodemel, I. & Trickey (2001) (ed.) An Offer You Can’t Refuse: Workfar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1-40.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Peck, J. (1998).“Workfare, a geopolitical etymolog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6, 133-160.
Peter, K.(1983). Peasants, Landlords and Merchant Capitalists: Europe and the World Economy,1500-18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P.(2000). Cultural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 Blackwell.
Williams, K.(1981). From Pauperism to Poverty.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433-
dc.description.abstract英國是歷史上最早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失業、貧窮等現象的國家,其社會福利制度建立與變遷,具有歷史經驗及歷史教訓。本研究透過「歷史方法」回顧英國「工作福利」變遷與轉折,從工業革命前後時期的濟貧制度出發,福利國家興起為轉折,最後以經濟全球化衝擊下的「工作福利」政策論述與變遷為落腳。
  工業革命前後時期的濟貧制度以「工作倫理」為核心,區分「值得幫助的窮人」與「不值得幫助的窮人」及鑲嵌「勞役所試煉」等與工作有關的措施。二戰後,英國建立資本主義世界堪稱典型的「福利國家」「危險共擔」原則的社會共識,強調「資產調查」的「殘補式」社會救助政策大幅萎縮,「工作福利」淪為邊際角色。經濟全球化衝擊下「福利國家」出現危機,基於財政危機而關注的「福利依賴」現象,及貧窮問題而產生之「社會排除」議題,英國於社會福利政策設計時重新納入「工作倫理」精神、「工作要求」及「劣等待遇原則」,使得「工作福利」政策論述興起。
  研究發現英國貧窮面貌的變遷,社會福利制度從「福利國家」走向「工作福利國家」的趨勢,及「工作福利」有其侷限性,政策效果是充滿迷思、弔詭與兩難,非全盤接受或否定「工作福利」。
  研究結果認為臺灣屬於發展型國家,政府常以「經濟優先」為口號,以避免社會福利產生「福利依賴」現象,根本未曾經歷過英國「福利國家」般擴張時期,如果要學習英國支解福利國家,恐怕是要先學習英國建立福利國家的基本架構;另我國社會救助體制及就業促進方案引進「工作福利」時,應注意工作福利策略所衍生新的社會問題與風險,特別是工作福利在消弭貧窮和貧富差距的效果有限,以致隱藏高昂的社會成本,及對緩解貧窮的作用有限等侷限,顯示工作福利政策仍需調整和改進。
  社會福利的發展呈現出整體變遷的階段性特徵,制度模仿並無法真正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臺灣不應盲目隨著歐美國家福利制度起舞,要充分瞭解人民的需要,及政治、經濟、文化與福利等制度的脈絡,方能建立屬於臺灣本土化的福利國家制度。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United Kingdom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have experienced the problem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in their modern defini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social welfare system ar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Using the Historical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Workfa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poverty relief system prevail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Welfare States, and finally probes the policies, theori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kfare system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entered on “work ethics,” the poverty relief system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stinguished the “deserving poor” from the “undeserving poor” and implemented various work-related measures including the “workhouse test.”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Kingdom evolved into a Welfare State and considered a role model among capitalist countries. A social consensus for “risk sharing” was established which saw a sharp decline in the “residual” welfare system which emphasized the “means test,” pushing Workfare to the sidelines. Influenced by trends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elfare States began to face challenges, including “welfare dependency” problems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social exclusion” issues stemming from poverty. The United Kingdom therefore once again incorporated work ethics, work requirements, and less eligibility principles into its social welfare system, rekindling Workfare policies and theor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ping with poverty, the United Kingdom moved from a Welfare State to a Workfare State. The research also suggest that Workfare has its limitations; policy effectiveness is shrouded in myths,peculiarities, and dilemmas. It is therefore inappropriate to absolutely accept or abandon the system.
As a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advocating “the economy comes first” to evade welfare dependency. Taiwan has not shared the UK’s experience of an expanding from a Welfare State. If Taiwan wishes to learn from the UK on how to deconstruct a Welfare State, it should the first learn how to construct the Welfare State framework. When introducing Workfare into social assistance and employment improvement program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new social problems and risks arising from Workfare strategies, in particular the limited contribution to the mitigation of poverty and the wealth gap and possibleconsiderable hidden social costs. There is still the need for changes and improvements.
The evolution of a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stages; simply imitating one system will not effectively solve all societal problems. Instead of blindly follow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Taiwan should develop a tailored welfare system to meet local requirements, 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s ofthe people, as well as its exist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welfare system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0:12: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P99341030-1.pdf: 3441144 bytes, checksum: 1bc51577f20a2f05d6d134d7e177fe7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定書…………………………………………………………i
謝誌………………………………………………………………………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目的……………………………………………………3
 第三節、研究方法……………………………………………………4
 第四節、章節安排……………………………………………………7
第二章、文獻回顧………………………………………………………9
 第一節、概念界定……………………………………………………9
 第二節、國內相關研究回顧…………………………………………17
第三章、工業革命前後時期與工作有關的濟貧制度沿革與變遷……21
 第一節、中世紀的慈善濟貧制度…………………………………21
 第二節、前工業社會的濟貧法及修正……………………………23
 第三節、工業革命與濟貧法改革…………………………………31
 第四節、小結………………………………………………………39
第四章、福利國家發展時期工作福利的沿革與變遷…………………45
 第一節、福利國家的奠基時期(1900-1914)………………………45
 第二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進步時期(1915-1945)…………52
 第三節、福利國家的黃金時期(1945-1975)………………………53
 第四節、小結…………………………………………………………58
第五章、經濟全球化衝擊下工作福利的沿革與變遷…………………65
 第一節、保守黨政府的「新右派」福利思潮………………………65
 第二節、新工黨政府的「第三條路」福利思想……………………72
 第三節、聯合政府的福利改革思想…………………………………79
 第四節、小結…………………………………………………………85
第六章、結論……………………………………………………………95
 第一節、研究發現……………………………………………………95
 第二節、研究結果……………………………………………………99
 第三節、研究建議…………………………………………………100
參考文獻………………………………………………………………10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英國工作福利的變遷與現況zh_TW
dc.titleDevelopment of Workfare in the UK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志銘,傅從喜
dc.subject.keyword工作福利,工作倫理,福利國家,新右派,第三條路,福利依賴,zh_TW
dc.subject.keywordworkfare,work ethics,welfare state,the new right,the third way,welfare dependency,en
dc.relation.page108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3-08-0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3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