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12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朱賜麟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ao-Chen Ch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儲昭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7T23:57:2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3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英文部分
Bordo, Susan. (1990)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gender-scepticism. Feminism/ Postmodernism, 37-51. New York: Routledge. Carpiano, Richard M. (2001) Passive medicalization: The case of viagra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Sociological Symposium, 21, 441-450. Clarke, Adele E., Shim, Janet K., Larura Mamo, Fosket, Jennifer R., & Fishman, Jennifer R. (2003) 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s of health, illness and U.S. biomedicin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161-194. Conrad, Peter & Schneider, J.W. (1980) Looking at levels of medicalization: A comment of strong’s critique of the thesis of medical imperialis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4, 75-79. Conrad, Peter (2004) Medicalization, markets and consumers. Journal of Health Social Behavioe, 45, 158-176. Conrad, Peter (2005) The shifting engines of medicalization. Jou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6, 3-14. Featherstone, Mike (1982)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Culture Society, 1, 18. Freidson, Eliot. (1970) Profession of Medici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erner, Brendan I. (2002) Disorders, made to order. Mother Jones, 27, 58–63. Kosowski, Tomasz R., Coleen McCarthy , Reavey, Patrick L., Scott, Amie M., Wilkins, Edwin G., et al. (2009) A system aticreview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 after facial cosmetic surgery and/ or nonsurgical facial rejuvena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123, 1819–1827. Larson, Magali Sarfatti (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eng, Qingxing, Wang, Xue & Zhao, Jiaye (1995) The rise of prospects of medical aesthetic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1, 1197-1201. Prendergast, Peter M. (2011) Defining medical aesthetician. Medical Aesthetician, 3-5. Weisz, George (2003) The emergence of medic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536-575. Witz, Anne (1992) Professional and Patriarchy. London: Routledge. 中文部分 丁志音、劉芳助、李袖瑜(2007)〈以追求身心完美為名:生活機能醫藥對健康照護的危害〉。《臺灣公共為生雜誌》,26:6,443-451。 王今暐(2010)《發展契機或健康隱憂?從後進發展觀點看臺灣的美容醫學產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雲等人(2012)《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鴻儀(2008)《自主與自我認同:整形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芃年(2011)《醫學美容業不告訴你的40件事》。臺北:城邦。 余曉惠(2008)《被喚醒的睡眠疾病─臺灣睡眠問題的醫療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苓(2000)〈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臺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4,191-268。 吳四明、姬健梅(譯)(2012)。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原作者:Sandel, Michael J.)。臺北:先覺。 呂宗學(譯)(1988)。馬克思主義觀點看醫療保健(原作者:Waitzkin, H.)。臺北:南方。(原著出版年:1978)。 宋奉宜(2003)《公立醫院自費醫療服務之績效評估─以某美容醫學中心為例》。桃園: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智英(2003)《醫美中心不敢告訴你的整型真相》。臺北:沃爾。 李希敏(2005)《美容醫學市場發展趨勢與商機探討─儀器設備》。臺北:經濟部技術處。 李逸揚、黃麗嘉、吳心如(2010)《美容醫學產品創新趨勢與臺灣發展契機》。臺北:經濟部。 李筱嬋(2009)《美色不只一層皮?男性使用美容醫學現象初探》。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2011)〈臺灣透析醫療社會力的歷史轉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1,129-186。 林盈君(2011)《影響整形外科服務量與成長趨勢之因素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松果體智慧整合行銷編輯部(2012)《黑心醫美關鍵報告:醫美護士、主管、醫療器材業者和權威醫師的驚世調查報告》。臺北:松果體。 邱正宏(2012)《這樣整才型!:醫美、微整、整型前先知道才不會後悔的56件事》。臺北:心版圖文創。 柯雨利(2003)《促銷活動對醫師藥物選擇行為之影響》。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臺北:心理。 張志成(譯)(2004)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原作者:Blech, J.)。臺北:左岸。(原著出版年:2003) 張炯銘(2003)《創造妳的人生贏面─完美臉孔雕塑指南》。臺北:風華文化。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初探》。臺北:巨流。 張惠雯(2008)《泛專科化?美容醫學醫師的興起與再專業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臺北:正中。 許甘霖(2010)《從體徵框構到醫學轉譯:美容醫學行銷的擬劇論述分析》。第二屆STS年會,高雄: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許甘霖(2011)〈醫療化、醫權政治與治療型國家:一個策略-關係取向的批評〉。《社會分析》,3,119-140。 許甘霖(2012)〈肥胖藥物治療策略與醫病遵從的問題:生活型態醫療的治療選擇性初探〉,第二屆醫學與社會理論暨實務研討會。臺中,中山醫學大學。 許甘霖、王思欣(2006)〈肥胖與減重問題─醫療化與商品化交織發展的過程〉。經典(編)《臺灣醫療400年》,22-27。臺北:經典。 許延年、蔡文玲、邱品齊(2011)《美容醫學》。臺北:華杏。 許毓真、湯谷清(2009)《藥妝品及美容醫學產品之商機》。臺北: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郭吉助(2008)〈論醫事法律上知醫療行為─由法制面談起〉。《法務通訊》,2380,3-5。臺北:法務通訊。 陳文清(2009)《非治療性美容醫學民事法律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陳素珍(2009)《美麗有價:肉毒桿菌在臺灣美容醫學市場的發展》。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 陳雅惠(2004)〈肉毒桿菌防皺術與玻尿酸注射劑〉。《高雄榮總醫訊》,7(3),6。 陳筱晶(2011)《美麗的迷「網」─皮膚科醫師透過網路社群行銷品牌的策略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萱蘋(2010)《「春光乍現」:微整形美容之神話建構與身體實踐》。臺北:輔仁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曾文尚(2006)《開運整形》。臺北:麥田。 黃純真(2011)《臺灣非治療性美容醫學產業與相關政策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惠娟、賴明玲、唐慧君、董正玫(2009)《美麗產業新視界─透視臺灣生活者的美麗風貌及服務商機》。臺北:經濟部。 廖月娟(譯)(2002)。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人命與金錢的交易(原作者:Robinson, J.)。臺北:時報。 廖苑利(2009)《非手術性微創美容醫學治療消費者行為探討─以接受微整型治療客戶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企管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趙景雲(2005)《共謀或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臺北: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劉士永(編)(2007)《臺灣醫療400年》。臺北:經典雜誌。 劉文瑜、李淑貞、廖華芳、鄭素芳、王慧儀(等人)(2009)〈兒童物理治療專科相關能力要求標準的文獻回顧與建議〉。《物理治療》,34(6),372-382。 劉梅君(2008)〈走向「商品化」的醫療服務〉。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編)《醫療與社會共舞》,152-159。臺北:群學。 蔡米琪、許甘霖(2010)〈專業主義或消費主義?:美容醫學糾紛的社會學分析〉。2010臺灣社會學學會年會。臺北。 蔡郁俐(2009)《從胭脂水粉到美容醫學:女性臉部管理論述與實踐變遷,1950s-2009》。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霖(2008)〈玻尿酸與退化性關節炎〉。《臺大醫網》,45,15-17。 蕭翊亭(2005)《整形美容醫療責任與糾紛處理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法學所碩士論文。 謝辛燕(2008)〈藥商、藥師,醫師與市場〉。《醫療與社會共舞》,160-168。臺北:群學。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12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愛美是人的天性?還是社會型塑的需求?不論如何,這都開創了龐大的美麗商機。非必要性醫療的美容醫學介入,讓人擁有更多改變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醫療商品化之下,醫療體制的變遷。當醫療社群將「救美不救命」視為職涯出路,是否也代表醫療環境出了問題?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與資料整理,歸納發現,美容醫學場域的行動者多元且複雜,包含廠商、醫學會、醫師、診所、消費者、政策等。醫療專業正被商業力量慢慢滲透,美容醫學正是醫療服務商業化的最佳案例。社會學理上醫療專業化、生物醫療化與商品化的脈絡,更提供後續報導相關的背景資料。在市場領導下,愛美的需求變成醫療問題,健保制度的限縮,讓自費市場更成為醫療機構及醫師都想分一杯羹的獵物。然而,連鎖集團醫美診所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以及美容醫學在專業上的空白,卻讓醫師在執行醫療業務時,承受更多未知的醫療風險,甚至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報導以幾位醫美醫師故事為主軸,呈現醫師在不同世代、不同執業型態的選擇與價值觀,輔以醫美診所經營者對產業的思維,提供讀者另外一種思考層面:不論健保或自費醫療,都面臨商業化的轉型,非必要性醫療的介入,擴充了醫療範疇,看似為醫療社群打開另一扇窗,實際上,卻既得利益者卻並不一定是醫療社群中的多數醫師。 再者,完全交付市場機制的醫美產業,不如想像中光鮮亮麗,也不是每個醫師都適應非健保醫療的市場思維;站在醫美診所經營者角度,醫美醫師替代性高,一旦市場消費力下降,醫師勞動條件也可能面臨削價競爭。商業化醫美削弱醫師原有的專業價值與醫療權威,醫師反而成為商業操作中的棋子。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s pursuing beauty a human nature? Or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shaped by the society? Either way, this is creating a business opportunity. People regard medical cosmetology as a product. We can get pretty through surgery. In the same time, medical cosmetology brings unnecessary medical risk.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change medical environment, effect physicians’ working, psychology and life quality. Medical cosmetology industry seems to be a brilliant broad road. Under this frame, more and more physicians give up their subject, turn to be the medical cosmetology physicians. Is it really a better way of their care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 I try to present the value and the position of medical cosmetology physicians in the medical commercialization. The report shows unnecessary medical intervention seemingly expand health care system, provide another window for medical community. In fact, it’s not good for majority of them. Commercialization give no professional autonomy to physicians, highly diminishes the physicians’ specialty, expertise and dignity. Furthermore, the market mechanism control the medical cosmetology industry, not every physician can adapt market thinking. In clinic operator perspective, medical cosmetology doctors are replaceable. Once recession occur, the doctors’working conditions may also face price competi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23:57: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9342015-1.pdf: 4035862 bytes, checksum: 7302f8142d0f9e54141660b10c078e5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表目錄 v 第一部分 學術研究 1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問題意識 6 第三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美容醫學 10 第二節 醫療專業化 18 第三節 美容醫學產業 27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問題 3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34 第二部分 深度報導 38 採訪企畫 38 現實在前,理想在心 41 外科、醫美 逃逃逃 44 重返外科手術臺:救美換不到救命成就感 44 商業服務,喪失醫療自主性 46 醫學加美容,分寸難拿捏 47 防禦性醫療普及,專業才能自救 49 雙棲醫師 52 學醫轉行難,在醫療框架中選個開心的工作 53 醫美是樹上的花朵,增加事業競爭力 55 雙棲生活:專業有得必有失,金錢精神取平衡 56 醫美產業中的全職醫師 59 整形外科開業,健保和醫美只能擇一 60 向集團靠攏,輕鬆省麻煩 62 糾紛多、競爭烈:開創美麗經濟,先找靠山 63 連鎖醫美診所中的醫師角色 66 連鎖集團的組織與行銷 66 醫師是金字招牌,也是免洗筷 68 低價醫美危險多 70 美容+醫學,醫療商業化的極致 72 當美容成了醫學專業 73 美容醫學沒有guideline 75 廠商引導市場走向,研究報告僅供參考 76 醫療商業化 傷了誰? 78 第三部分 報導後記 82 研究發現與心得 83 報導限制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救命還是自救?醫療商業化下的醫師與醫美產業 | zh_TW |
dc.title | Saving People or Saving Themselves? The Doctors and Medical Cosmetology Industry of Medical Commercializat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吳嘉苓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甘霖,李淑娟 | |
dc.subject.keyword | 醫學美容,美容醫學,醫美醫師,醫療商業化,醫療專業化,生物醫療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dical cosmetology,medical aesthetics,physicians,medical commercialization,specialization,biomedicaliz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91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9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