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新聞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8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麗雲(Li-hyun Lin)
dc.contributor.authorHsin-Yi Chu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鍾心怡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7T23:47:21Z-
dc.date.copyright2014-07-22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5-27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
公民社會監督公視總經理遴選百人觀察團(2013年10月22日)。<公視治理不及格 公民團體對曠湘霞投下否決票>。公民影音行動資料庫,2013年10月23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ivilmedia/posts/10151933153901880
公共電視企劃部(2009年10月)。<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9年第三季>,2014年3月31日,取自info.pts.org.tw/open/data/prg/2013tv_rating_q1.pdf‎
公共電視產業工會(2014)。<公共電視產業工會聲明>。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547。擷取日起:2014.05.15
公視中晝新聞(2011年02月27日)。<公視高層異動 曠湘霞出任總經理>。上網日期:2013年1月4日。取自: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71776
公廣派遣工會(2014)。<公廣派遣工會聲明>。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546,擷取日期:2014.05.14
公廣派遣工會(2014)。<公廣派遣工會籲董事會堅持全數納編>,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746,擷取日期:2014.05.16
王玟貽 (2013)。<公視派遣惹爭議 王燕杰:核心業務應由正式員工負責>。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159545,2013.12.20
丘忠融(2004)。<從公共領域精神檢視公共電視之運作──以國內外公共電視之政論節目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D. Silverman原著,《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台北:麗文
江慧真(2008.12.10)。<抗議干預 公視與立院撕破臉>,《中國時報》,A6
江慧真(2008年12月10日)。<抗議干預 公視與立院撕破臉>,《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3年1月28日,取自http://www.ptt.cc/bbs/pts/M.1228874714.A.D48.html
吳佩玲(2006)。<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谷玲玲、劉幼琍(2011)。<我國公共電視體制的現況與未來>。《廣播與電視》,32:109-139
林佳和(1996)。<內部新聞自由的幾點法學觀察>,《新聞學研究》,52集,頁3-16
林淳華(1996)。〈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集,頁49-68
林富美 (2002)。〈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73集,頁63-94。
林照真(2010)。<收視率與公共領域的弔詭或矛盾?—對公共媒體的再召喚>,《溝通、批判和實踐》,台北:允晨文化,頁277-312
林靖堂(2008)。<公廣集團資源分配問題與收視率再思考-專訪公視總經理馮賢賢>,Peopo公民新聞,2014年01月05日,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11722
林麗雲(2001)。<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英國政經學者的反思及援引作文台灣媒體改造的借鏡>。《當代》164:68-83
紀淑芳(2012年06月20日)。<鄭弘儀被迫辭職內幕大公開>。財訊第401期
胡幼慧(201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正祥、曾韋禎、陳珮伶、黃以敬(2010年04月20日)。<新聞局假處分又7董事停權�公視21董事剩5位 營運陷危機>,《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3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0/today-t3.htm
孫曼蘋(2011)。<在地發聲、媒介素養與社區行動──彰化縣員林鎮《員林鄉親報》之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08期,頁59-102
孫窮理(2013年01月25日 )。<為什麼公視需要董事會?那很急嗎?>,苦勞網,上網日期:2013年1月26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2565
孫曉姿(2012年5月24日)。<鄭弘儀跟「大話新聞」說拜拜!>。《新新聞》,1316期
涂建豐(2006)。<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集,頁35-48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翁秀琪(2008)。<公共媒體如何問責:以台灣的公廣集團為例>,《新聞學研究》,96期,頁187-211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年08月)<中華民國公共電視台新聞製播公約>。上網日期:2012年10月28日,取自公視官網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2004news_produce_rule.pdf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6)。<公視體檢總報告及未來營運規劃>,2014年3月31日,取自web.pts.org.tw/~web02/ptsreporter/report-s.pdf‎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7年02月)。<節目製播準則>,上網日期:2013年01月28日,取自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2007prg_produce_rule.pdf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8年12月10日)。<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聲明>。上網日期:2013年1月6日,取自公視官網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1807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9)。「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節目多元指標管理辦法」,公共電視內部資料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1)。<有話好說、南部開講、NGO觀點檢討會議記錄>。公視內部資料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1年12月16日)。<12月14日公視總經理曠湘霞回應蘋果日報讀者投書>,2012年12月23日,取自公視官網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2418&SEARCH=&LISTALL=1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3)。<公視第五屆第七次董事會議新聞稿>,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2930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3年10月24日)。<各團體對公視總經理個人或節目處理質疑 公視基金會說明>,上網日期:2013年10月26日,取自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MODE=&NAENO=1&NEENO=2895&LISTALL=1&SEARCH=&REVIEW=&MONTH=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4年04月17日)。<公視第五屆第十一次董事會議會後記者會新聞稿>,上網日期:2014年5月23日,取自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3010&SEARCH=&LISTALL=1
專案組(2012年12月14日)。<鄭弘儀翻版? 廖筱君今告別新台灣加油 三立:廖當初臨危受命 現因家庭因素請辭>。《自由時報》,2013年4月9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14/today-p1.htm
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29-61。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出版
曹琬凌、彭玉賢、林珍瑋(2008)。<公共廣電問責體系初探:以台灣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指標建構為例>,《新聞學研究》,96期,頁129-186
許晉榮、蔡維歆(2013年03月13日)。<李艷秋吞安眠藥難擋壓力 辭12年「新聞夜總會」>。《蘋果日報》,2013年4月9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entertainment/20130313/34884058/
許純鳳(2014)。<說好的全數納編呢>。蘋果即時論壇,取自:http://ppt.cc/BN3A,擷取日期:2014.05.15
郭良傑(2010年07月24日)。<鄭同僚再抗告 最高法院駁回 陳世敏等8公視董事 確定復權>。《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3年1月29日,取自:http://gbook.xuite.net/union_pts/0/3729945
陳怡慈(2001)。<「反」公共化潮流下的公共電視公共性─以公視「圓桌論談」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陳亭均(2013年03月13日)。<李艷秋「夜總會」周五收攤>。中時電子報,2013年4月9日,取自http://ppt.cc/XRUF
陳信聰(2010年1月7日)。<公視董監事們,請用專業跟公共價值來說服我>,上網日期:2013年1月6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finimay/archives/11317985.html
陳韋綸(2013年12月19日)。<派遣納編?公視再「談」3個月>,苦勞網,2014年03月31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6811
陳珮伶(2010年9月21日)。<公視冒著颱風天出招…�陳勝福開董事會 趕走馮賢賢>。《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3年1月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1/today-p4.htm
陳順孝(2002)。<新聞組織的控制與反控制-記者與報老闆的互動策略>。收錄在《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77-105。台北: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曾韋禎(2009年12月28日)。<不理監院糾正�公視增聘董事 提案撤董事長>,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3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8/today-life7.htm
楊汝椿(2006)。<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聞倫理重建>,《新聞學研究》,52集,頁83-94
葉君遠(2012年05月26日)。<三立轉向?「大話新聞」換掉鄭弘儀>。聯合電子報。2013年4月9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91935&kdid=AR10&r=2
董素蘭(2002)。《白領新聞工作者參與工會的相關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17
臧蓉蓉(2010)。<電視新聞談話性節目之框架分析-以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與公視「有話好說」處理H1N1疫苗施打議題為例>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昌德(2009)。<大媒體,小記者: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台灣傳媒再解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2009)。台北,巨流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高雄,巨流
劉鶴群等(譯)(2010)。E.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雙葉。
慶 正(2010年01月12日)。<祭出「假處分」 公視:暫停8位董事職權,18日開例會>。Nownews。上網日期:2013.01.29。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01/12/301-2557202.htm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出版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市:唐山
蕭立峻(2008年12月14日)。<「禁入公視」媒改團體拜會林益世>,苦勞網,上網日期:2012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1886
謝妮珊(2009)。<公共電視基金會獨立性及監督機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
魏玓(2008年12月)。<公共廣電機構治理初探:原則、課題與機制>。《廣播與電視》,29期,頁1-27
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台北市:巨流
曠湘霞(2012)。<台灣公共電視的財務挑戰與機會>。《傳媒與透視》,一月號,頁4-5
羅世宏(2011年12月14日)。<公視還值得支持和信任嗎>,《蘋果日報》,2012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214/33886576/
蘇正平(2006年1月)。<新聞自主的理論和實踐>。《新聞學研究》,52期,頁21-33
英文文獻
Bantz,C.R(1997)。”News organizations : Conflict as a crafted cultural norm,” In Dan Berkowitz(ed.) Social meanings of mews: A text-reader, Sage, pp. 123-137.
BBC(2004).Building public value-Renewing the BBC for a digital world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 33, 326-355.
Borden, S.L(2000). A model for evaluating journalist resistance to business constraint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15(3):149-166.
Curran, J.(1986).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edia Reform. In James Curran et al(ed.) Bending Reality. London: Pluto.
Garnham,N. (1995) 'Political economy and cultural studies: reconciliation or divorc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2:62-71
Garnham,N.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Gieber,W. (1964). “News is what a newspaperman makes it.” In D. Liwis & D. M. White (Eds.),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pp.173-182).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old, R. L. (1969).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In G. J. McCall & J. L. Simmons (eds.), Issu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Pp.30-39.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Habermas, J. (1964). The Public Sphere. In A. Mattelart and S. Siegelaub (Eds.).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Struggle vol.1: Capitalism, Imperialism(pp. 201). New York: International General.
Habermas, J. (1979) 'The public sphere.' In Mattelart and Siegelaub (eds.),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Struggle, Vol. 1. NY: International GeneralPress.
Habermas, Jurgen. (1989). 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aedia Article. In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ety: A Reader. Stephen Eric Bronner and Douglas M Kellner. New York: Routledge. pp 136-142. reproduced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 works. 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 Kellner (ed). (2001)
Hirsch, P. M.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In P. M. Hirsch, P .V. Miller & F.G. Kline (Eds.).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13-42). Beverly Hill: Sag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pp102-107.Retrieved from http://www.ebu.ch/CMSimages/en/leg_p_model_law_psb_210207_tcm6-50150.pdf
Rumphorst, W. (2003). Model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Law, revised edition.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2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827-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公共媒體中新聞工作者面臨的組織控制型態與反抗策略,選擇公視新聞論壇節目「有話好說」為研究個案,自2008年三月開播以來,歷經第四屆新舊董事鬥爭一連串風波,總經理馮賢賢任期未完即遭撤換;2011年,新任總經理曠湘霞接任不久,節目時段兩度遭到縮減,製作單位並不認同新任經營團隊的決策。此案例凸顯公視董事會不具介入個別節目運作的權限,但經營團隊仍握有行政裁量權,當組織內部人事變革影響節目決策時,仍對負責內容產出的新聞工作者產生影響。
  
  除了探討公共服務廣電的概念內涵與流變,釐清公共媒體的機構特殊性,本研究也爬梳過往媒體組織研究中新聞工作者面臨的控制型態,以及可使用的反抗策略。為了回答本研究核心問題:公共媒體組織中權力的流動對「有話好說」節目團隊的控制型態?「有話好說」製作團隊面對控制時的反抗策略為何?研究者除了蒐集二手資料,也透過訪談法、參與觀察與紮根理論等方式。
  
  「有話好說」團隊遭遇的控制型態,除了新任經營團隊以未達<節目多元評量辦法>的各項指標為由縮減節目時段;節目決策過程也被排除參與討論,公視組織內部並未建立公開溝通機制。該團隊藉由對組織決策的妥協、內化收視率機制,甚至在日常產製對某些議題產生自我規訓的限制。
  
  受<公視法>的規範,公視新聞部目前「製作人制」執行確實,經營團隊對新聞部日常產製保持一定距離,使得「有話好說」團隊在反制組織控制上,比商業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多了<製播公約>的反抗策略。除此之外,編內員工也有不定期契約保障工作權益;相較之下,派遣員工不但工作權益並未獲相等的待遇,也沒有合理的升遷與敘薪制度,心理壓力可見一斑。另一方面,「有話好說」團隊也透過科層組織的空隙、回歸專業作為掙脫基礎,以及累積社會資本等,作為反制組織控制的非建制策略。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Board of the Directors of PTS can’t intervene the daily production of News programs because of Public Television Act, but still has the authority of deciding the person for the General Manager. Due to the severe dispute of Board of the Directors in 2008-2010, Feng, the previous General Manager was replaced before the expiration of her term in office. In April 2011, not long from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successor, Kuang, the PTS News Forum encountered unexpected changes, from five to three episodes one week. The management team claimed the reduction of episodes due to the fail of the Multi-Indicator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The developing of th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are conducted in chapter two, involving “public sphere”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with BBC role model. Besides, the theories used are controlling and resistance strategies in Newsroom, including institutionalized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ones.
This thesis takes PTS News Forum as study case, and the researcher was one of the team members. The methods used ar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Ground Theory Method and Interview survey.
The controlling types of PTS News Forum team members include institutionalized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ones. Due to the vagueness of Program Evaluation, decisions from those in charged would be totally different. The team members don’t be allow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conferences. A wel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s clearly absent in PTS organization. The team members in daily production also avoid dealing with some sensitive issues as a result of self-censorship.
The members of PTS News Forum are under the institutionalized protection. They asked the successor General Manager subscribe Editorial statute granting autonomy to journalists which is based on Public Television Act. Besides, job rights of organized employees are protected because of PTS employment contract. However, atypical employees have non-s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Some non-institutionalized strategies are also conducted to fight for autonomy in Newsroom in this case: stay away from the core power, strengthen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ety, and stick their posts as public forum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23:47: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342026-1.pdf: 7924546 bytes, checksum: ddc4fc00c840498ef7b8bb6c5362f18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公共服務廣電 9
第二節 組織中的控制形式 26
一、 建制的控制 26
二、 非建制的控制 28
第三節 組織中的反抗策略 31
一、 建制的反抗策略 31
二、 非建制的反抗策略 3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8
第一節 組織中的控制型態 48
壹、 建制的控制 48
貳、 非建制的控制 59
一、 組織缺乏公開討論機制 59
二、 常規內化與自我規訓 62
第二節 「有話好說」團隊的反抗策略 68
壹、 建制的反抗策略 68
貳、 非建制反抗策略 76
第五章 結 論 87
壹、 研究發現 88
貳、 研究討論 91
參、 研究限制與建議 94
參考文獻 96
附錄一 2008年至2012年「有話好說」爭議事件簿 103
附錄二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基金會節目多元評量辦法 10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新聞室控制型態與抗爭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為例zh_TW
dc.titleControlling and Resistance Strategies in Newsroom-The Case Study of PTS News Forum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錦華(Chin-hwa Chang),劉昌德(Chang-de Liu)
dc.subject.keyword有話好說,公共電視,新聞論壇,控制,反抗策略,製播公約,編輯室公約,zh_TW
dc.subject.keywordPTS,News Forum,autonomy,controlling,resistance strategies,en
dc.relation.page107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5-2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新聞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新聞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7.7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