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56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明通
dc.contributor.authorPin-Chien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品倩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7T18:21:04Z-
dc.date.copyright2012-02-08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1-12-30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文章
TSIA編輯部,2006,《臺灣半導體產業對國家的貢獻》,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研究出版。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11,《中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設所歷程》,台北:中研院法研所。
王俊南等作;張文廣主編,2008,《中共「三戰」策略大解析》,桃園縣:國防大學。
王泰銓,2000,《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王高成主編,2009,《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巨克毅,2009,〈全球化下兩岸和平戰略的互動與省思─兩岸和平進程的新思維〉,《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朱敬一、李念祖,2003,《基本人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朱維究、王崇理,2003,《海峽兩岸關係政策與法律研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冷則剛,2009,〈國家、全球化,與兩岸關係〉,收錄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書局。
吳庚,200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九版,三民書局。
吳慶榮,2008,《國家安全行政法基本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宋國友,2007,《平衡社會利益和國家安全:政府對外貿易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佩縈,2006,《中國大陸發展IC設計產業對臺灣業者的影響》,新竹縣:工業研究院 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出版。
李英明,2002,《重構兩岸與世界圖像》,台北:生智出版,第一章、第七章。
官鳴、陳喜樂等著,2000,《海峽兩岸科技資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常智,2006,〈限制臺灣地區公務員進入大陸地區相關規範之合憲性初探〉,學員法學研究報告,取自法源法律網。
林碧炤,2006,《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阿部照哉等編著,周宗憲譯,2001,《憲法(下)》,台北:元照出版社。
施正權,2009,〈世界秩序典範變遷中的臺灣國際戰略〉,《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翁明賢,2002,《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新北市:創世文化。
翁明賢,2009,〈建構兩岸集體身份下臺灣的安全戰略〉,《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高鴻翔,2003,《中國大陸資訊產業競爭力分析》,台北:資策會市場中心出版。
張國勳,1999,〈必要性原則之研究〉,《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城仲模主編,台北:三民出版社。
清流月刊編輯委員會編著,1999,《國家安全》,新北市:清流雜誌社。
章忠信,〈侵害營業秘密之刑責處罰〉,章忠信「著作權筆記」,2005/7/3,取自http://www.copyrightnote.org/crnote/bbs.php?board=8&act=read&id=26。
許育典,2009,《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宗力,1992,《法與國家權力》,台北:著者發行,三民總經銷。
許惠祐,2007,《兩岸交流政策與法律》,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陳明通等著,國家安全研究小組,2005,《民主化臺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陳鴻瑜;袁易主編,1996,〈中華民國與亞太安全〉,《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陳櫻琴,1999,〈論經濟管制立法之基本原則〉,《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城仲模主編,台北:三民出版社。
湯德宗,2005,《權力分立新論(卷一)憲法結構與動態平衡》,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錦堂,2006,〈行政法的發生與發展〉,《行政法(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黃默夫,2006,《基礎行政法二十五講》,自刊。
楊朝祥,2007,〈高科技產業與人才創新─臺灣模式與經驗》,國政研究報告,2007/3/29,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32。
葉俊榮,1999,《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出版,初版。
詹鎮榮,2005,《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台北:元照出版社。
管歐,1992,《憲法新論》,台北:五南出版。
臺灣大學軍訓室,1997,《國家安全概論》,台北:臺灣大學軍訓教官室。
趙明義,2008,《國家安全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建宏,2007,〈第一篇:基本人權篇:工作權〉,《基本人權保障與行政救濟途徑》,台北:元照出版社。
謝世憲,1999,〈論公法上之比例原則〉,《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城仲模主編,台北:三民出版社。
蘇進強,〈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機制〉,《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下)》,台北:新世紀智庫論壇,2003年3月31日。
龔祥瑞,2003,《比較憲法與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用「種」人才取代「種」IC 尋找新竹科〉,《商業周刊》,第1200期, 2010/11/22,頁78。
王韻茹,〈德國威瑪憲法基本權之形成與基本權理論發展1918-1933〉,《成大法學雜誌》,第19期,2010/6/15,台南:成功大學法學編輯委員會。
民主進步黨政策會,〈12吋晶圓登陸鬆綁研析〉,2008.7.14,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olicypublic/14869759。
呂明哲,2009,〈國民主權,民主政治及違憲審查:一個反省〉,《法政學報》,第22期,2009年12月,新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李建良,〈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兼評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政大法學評論》,2008年4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林孟儀,〈失業率微幅增加〉,《Cheers雜誌》,CHEERS風向球,2002年5月。
林欣捷,2009,〈臺灣高科技管制之路〉,《現代臺灣研究》,2009年第2期,福建: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雜誌社。
林俊宏、李秀貞,2008,〈由兩岸投資法規範之變動概稀臺灣企業西進中國大陸之投資行為〉,《法政學報》,第21期,2008年12月,新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常智,2006,〈限制臺灣地區公務員進入大陸地區相關規範之合憲性初探〉,《司法官45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台北: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
張其祿,2006a,〈政府管制政策績效評估─以OECD 國家經驗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三十八期,2006/6/2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張聖怡,〈科技研發人員研究保護之探討〉,《科技法律透析》,2000 年10 月,頁28-41。
張嘉尹,〈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臺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三期,2006年9月,頁129-164。
陳郁庭,〈從產業全球化佈局觀點論我國研發成果管理之法制政策〉,《科技法律透析》,第20卷第6期,2008年06月,經濟部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
曾勝珍,2003,〈「美國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之適用探討─兼比較我國法〉,《中正法學集刊》,第十四期。
曾勝珍,2007,〈我國有關經濟間諜立法必要性之探討:以參考美國經驗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九卷第二期(96/6),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葉俊榮,〈法律學學門成就評估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卷4期,2006/8/9。
劉相平,2009,〈「瓦聖那協議」與兩岸貿易關係問題的探析〉,《臺灣研究》,第 96期,頁12-16。
劉華美,〈科技評估與民主:韓國科技評估組織之法制與程序〉,《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二期,2009/12,頁137-168。
蔡宏明,1999,〈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經濟情勢論壇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99年6月。
鄭端耀,1996,〈中華民國高科技管制制度的設立與運作〉,《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蕭全政,2001,〈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臺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蕭全政,2004,〈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二)學位、會議論文
王紹銘,2008,《環境行政管制手段之研究─以「按日連續處罰」制度之合憲性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智盛,2008,《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國家安全解析—以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白少華,2004,《大陸女性配偶來臺定居、居留之政策分析》,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江榮錄,1998,《臺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政治風險探討 :評估方法、風險意識、因應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莓莓,2009,《國共擴大接觸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佩娟,2002,《政治風險認知與因應策略──以台商投資大陸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儒,2004,《檢視我大陸政策中國家安全與憲法基本權利保障之平衡─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三條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李偉嘉,2008,《中國大陸個人電腦產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喬萱,2006,《我國對大陸經貿政策與規範之國家安全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光彥,2003,《高科技產業領域的行政立法-權限與程序》,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星友康,2006,《衝突或妥協?─科技保護措施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玲,2003,《契約後競業禁止與營業秘密保護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顯超,2003,《從1996年美國非法移民管制法案探討有關中國大陸人民非法入境來台的相關問題》,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6,《司法院大法官有關工作權違憲審查基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勝創,2005,《國防科技保密法制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齊康玲,2010,《馬英九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2008.5~ 2010.5)》,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昇陽,2005,《中亞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蕭奕宏,2008,《科技保護措施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崴仁,2007,《論刑法洩漏業務秘密罪─以人體組織資訊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王鳳生、鄭育仁,2002,〈從高科技產業動態發展模式解析兩岸產業競合策略〉,「2002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2002年12月,義守大學主辦。
朱鎮明,2006,〈法規衝擊評估制度--以愛爾蘭《優質管制—白皮書》為中心的分析〉,「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2006年10月3日,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台北:國立臺北大學。
林宜男,2002,<兩岸關係條例下之人員交流與社會影響>,台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兩岸關係條例之檢討與展望」座談會。
張文貞,2009,《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臺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臺灣法學會2009學術研討會」,臺灣法學會主辦,12月19號,台北。
張其祿,2006b,〈政府行政管制與中小企業之發展:兼論建構興利之法規環境〉,「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2006年10月3日,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台北:國立臺北大學。
陳明通,2009a,〈當前兩岸「政治安全困境」的風險管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機遇管理」研討會,2009年8月31日,北京: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
陳明通,2009b,〈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風險管理〉,「2009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21-22日,新竹市:玄奘大學主辦。
陳信宏,2007,〈研發國際化與兩岸研發創新的競合〉,「兩岸科技產業的競爭和合作趨勢探討」研討會,2007年5月30日,臺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鄭國泰,2006,〈政府管制治理之新猷:管制衝擊評鑑〉,「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2006年10月3日,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台北:國立臺北大學。

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Charrow, Robert P.. 2010. Law in the Laborator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Erikson, Robert S. et al. 2002. The Macro Polity.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Robin. 2009. The Role of Science in La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ywood, Andrew. 2002. Politics, 2nded. New York: Palgrave Foundations.
Knorr, Klaus. 1977.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ic Issu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Lo, Changfa. 1990. The Reciprocity Principle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Taipei, R.O.C.: Wan-Pang Co., Ltd.
Magnusson, Lars & Jan Ottosson. 2001. Private Actors, Policy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he State, Regulation and the Econom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
Murdock, Clark A. 1977. “Economic Factors as Objects of Security: Economics,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Economic Issu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Nuechterlein, Donald E. 1978.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The Setting of Prioriti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O’Brian, John Lord. 1955.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dividual Freedo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estowitz, Clyde. V., Ronald A. Morse. & Tonelson, Alan. 1999. Powernomics: Economics 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D.C.: Madison Books, pp. xi-xiii.
Ranney, Austin. 2001. Governing, 8th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95.
Sarkesian, Sam C. et al. 2008.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 4thed. Colorado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二)期刊
“America'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ole in Protecting the Free World's High Technology”, Business America, 18 January, 1988, pp7-9.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 and 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Business America, Jan. 18, 1988.
Baldwin, David A. 1997.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 12-17.
Brace, Paul and Barbara Hinckley. 1991. “The Structure of Approval: Constraints Within and Cross Presidencie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53, 993-1017.
Chang, Wu-ueh and Chao, Chien-min. 2009. ”Managing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Non-Military Policy towards Taiwan under Hu Jintao”, in: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38, Mar., 99-118. from http://www.CurrentChineseAffairs.org.
Meyer.M.D, Mark L. 1998.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Useful Arts: The Protection of and Rights in Scientific Reserch', IDEA -The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Vol.39, No. l,.
Nuechterlein, Donald. E. 1979,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es”, Orbis, Vol. 23, No.1, 73-79.
Rothschild, E. Daedalus. “What is Security?',Daedalus, Boston: Summer 1995. Vol. 124, Iss. 3, 53.
Scott, L. Kastner. 2007. “When Do Conflicting Political Relations Af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1(4), 664-688.
Stevens, Candice. 1990. “Technoglobalism vs. Technonationalism: The Corporation Dilemma.”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25, No.3, 42-49.
Uhrich, Craig L. 2001. “The Economic Espionage Act—Reverse Engineering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Policy”, 7 Mich. Telecomm. Tech. L. Rev. 147.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565-
dc.description.abstract《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乃為因應1992年「國家統一綱領」所設定的一國兩區意涵,此法規設計為兩岸人民往來之權利義務關係提供了制度性的規範,尤其為保障台灣地區人民之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其中,第三十三條為規範我國人民大大陸地區任職之管制性規定,依其內容可分為原則開放、例外禁止及審查許可之管制類型。但兩岸條例§33(3)2中對許可制的職業管制項目至今仍未公布,但依此法規之規劃方向,大致可分為對公務人員、經貿人員、教育界人士、高科技人員和其他類人員之管理。
高科技產業為我國1980年代後政府積極扶植的重點發展產業,其亦在各相關產業的努力發展下締造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成績,並成為我國主要之出口項目;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亦已開始將其產業發展之重點轉移到高科技產業的開發上,故對於其所缺乏的技術和人才大力的展開招攬的動作。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很大部分是來自台商的投資,而其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亦欲尋求依照我國的發展模式,故近十年來頻繁地對於我國特定高科技領域人才施以重金挖角動作,希望藉由其管理經驗,以及高科技人才本身所擁有的相關技術和知識,幫助中國大陸晉升到能夠對高科技產業作獨立研發和創造。
面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國際間對於高科技等知識經濟產業的重視,當我國面臨到人才、資金及技術不斷流失到對岸的景況,是否會對國家安全造成侵害,而損害到國家尋求穩定和發展的國家利益?然而若以先前由兩岸條例第三十三條所授權對高科技產業人員到大陸地區任職的管制草案,卻可能損害到人民基本權中的工作選擇自由。故「國家安全」與「人民工作權」兩者應如何權衡,才能讓國家與人民利益皆有保障,或至少將損害降至最低;本研究欲透過管制理論及相關行政法原理原則,探討管制之必要性及尋求兩者間的衡平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was set to correspond with the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in 1992. The Act has provided an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to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peoples commuting between the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areas. Moreover, the Act especially manages to protect Taiwanese people’s interests from being disadvantaged.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33 of this Act regulates Taiwanese people getting employed in the Mainland area. In terms of the regulating content, the article 33 can be defined as three domains: the first is to open to access in general; the second is prohibition to access in exceptional; and the third is to get permission to access for some career types. However, in the paragraph 3 (2) of article 33,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career types in third domain has not been announced yet. Presumably,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regulation-makers, the career types can be categorized as public servants, merchants, teaching personnel, high-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others.
High-tech industr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nurtured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since 1980’s. Due to the growth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diligent work, the relevant high-tech companies also have helped reaching prosperity from knowledge-based economy. Besides, the high-tech products have become the principal exporting items. On the other hand, Mainland China has shifted her developing focus to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erefore, Mainland China started to recruit a great amount of labor capital and techniques that she was short of. Because the investment from Taiwanese merchants fostered PRC’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C intends to mimic Taiwan’s successful high-tech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s a result, PRC has patronized and recruited Taiwanese high-tech personnel so as to utilize their administration experience, high-tech technique and knowledge to help build up independent high-tech R&D ability for PRC in recent years.
Given the difficulties including PRC’s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values of high-tech industry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ill Taiwan’s loss of people, capital, and technique damage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Yet, the high-tech people regulation draft authorized from article 33 of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may tort the freedom of employment choic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is thesis mainly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eople’s Work Rights”; thus protecting nations and people’s interests simultaneously or at least minimizing the impairment.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necessity of regulation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eople’s Work Rights” by employing the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ion theor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8:21:0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341016-1.pdf: 1849155 bytes, checksum: 776aa87ea6ef3567c4b04e8f66ae961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問題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研究設計 8
第一節 研究途徑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15
一、 研究架構 15
二、 研究流程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第五節 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17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文獻回顧 19
第一節 國家管制與工作權基本人權保障 19
一、 國家、行政權與人民 19
二、 管制行政與人民基本權利義務關係 21
三、 國際法與世界人權 23
四、 憲法所保障之工作權 25
第二節 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研究 29
一、 「國家安全」內涵及相關研究 29
二、 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評估 32
三、 我國國家安全現況與兩岸經貿風險 36
第三節 高科技產業發展及其管制政策 41
一、 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機會與威脅 41
二、 國家安全政策與高科技管制 43
第四節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與其第三十三條規範內容 47
一、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法緣起 47
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國家安全及基本權利的競合 52
三、兩岸人民條例第三十三條規範 55
四、第三十三條第三項法規架構 64
第五節 小結 65
第四章 政策與策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三條對臺灣地區人民赴大陸地區任職的管制分析 69
第一節 政治環境 69
一、 兩岸關係歷史緣起與發展 69
二、 我國各領導人時期兩岸關係 70
三、 我國大陸(經貿)政策上的轉換 72
第二節 政治信念─兩岸政策及國家安全目的 85
一、 兩岸領導人之兩岸關係政治定位 85
二、 各時期我國國家安全定義 90
第三節 兩岸高科技產業發展與威脅 94
一、 兩岸高科技產業發展動態 94
二、 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對我方之威脅 106
第四節 策略分析 114
一、 我國高科技產業政策調整方向 114
二、 我國現有之高科技產品及技術管制法規 116
第五節 小結─衝擊評估 120
第五章 制度與程序──「臺灣地區特定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與「國家科技保護法」草案的誕生 122
第一節 「國家科技保護法」與「臺灣地區高科技人員赴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規劃源起 122
第二節 「國家科技保護法草案」的設計 124
一、 立法背景 124
二、 立法制訂過程與立法精神 125
三、 限制高科技產業類別 133
第三節 「臺灣地區特定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的設計 136
一、 立法背景 136
二、 規範內容 140
三、 高科技人員受限制類別 143
第四節 相關高科技產業管制政策與智慧財產保障 146
一、 國際間高科技管制政策 146
二、 相關高科技產業智慧財產權管制法 151
第五節 對「國家科技保護法」與「任職許可辦法」之討論與評估 159
一、 「國家科技保護法」與「任職許可辦法」草案評估與比較 159
二、 高科技人員管制性法案可能之問題與討論 162
第六節 小結 167
第六章 權利與救濟──國家安全與工作權利保障之衡平性評估 169
第一節 管制政策之法源基礎與法律明確性 171
一、 憲法保留與法律保留原則 171
二、 法律明確性原則 174
第二節 管制目的之適當性 176
第三節 管制手段之必要性 177
一、 政府對高科技產業管制的手段分析 178
二、 管制可能之替代手段分析 178
第四節 管制結果之損益比例性 184
一、 管制所造成之侵害 184
二、 管制所獲得之利益 189
三、 管制手段與目的之比例性 192
第五節 國家安全與工作權管制的衡平性 194
一、 滿足衡平性之法規方向 194
三、 國家安全與人民權利綜論 202
第六節 小結 207
第七章 結論 20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209
一、 大陸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需求 209
二、 國家安全與工作權限制之衡平性 213
第二節 政策建議 214
一、 未來我國高科技人員赴陸任職相關法規的擬法方向 214
二、 我國人才與人力資源培養與管理 226
三、 其他可行的兼採方案: 22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229
參考文獻 233
一、中文部份 233
(一)書籍、文章 233
(二)期刊、報紙 236
(三)學位、會議論文 239
(四)政府出版品 242
二、英文部份 243
(一)書籍 243
(二)期刊 245
三、網路資源 246
附錄一 「科技保護法」草案(行政院2002年提案) 247
附錄二 「臺灣地區特定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草案(2002/05/03) 25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高科技人員赴陸任職之研究
─對國人赴陸工作權與國家安全之衡平性分析
zh_TW
dc.titleA Study on Regulation of Taiwanese High-tech Sector Workers under the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Analyzing the Balance between Labor Rights and National Securi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五岳,劉德勳
dc.subject.keyword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高科技人員,國家安全,管制理論,工作權,衡平性分析,zh_TW
dc.subject.keyword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High-Technology Personnel National Security,Regulation Theory,the Work Rights,Equity Analysis,en
dc.relation.page251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1-0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8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