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2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賴爾柔(Erh-Rou Lai)
dc.contributor.authorPo-Chuan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柏銓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7T18:07:48Z-
dc.date.copyright2012-07-20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7-19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
丁于珊(2008)。夫妻資源、家務決策和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方新惟(2005)。家庭生育決策之因素分析。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美惠(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
田安里、黃財尉、楊素圓(2006)。雙薪家庭夫妻間有一樣的婚姻滿意度嗎?從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的觀點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55-280。
任桂滿(2007)。國小教師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伊慶春(1982)。己婚職業婦女之雙重角色:期望、衝突與調適,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書,第九卷,405-430。
伊慶春(1991)。臺灣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1(2),151-173。
伊慶春、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刊,70,1-27。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市:東大出版。
朱萸、唐先梅(2006)。幸福婚姻的助力還是阻力一已婚婦女的學習之路。空大生活科學學報,10,35-64。
江芳華(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慧君(2000)。以性別角色態度、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度探討女性經理人工作與家庭之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吳嘉苓、蘇國賢(2008) 性別角色態度與婦女勞動參與:跨國比較觀點下的臺灣。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 第十一次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03-28~2008-03-29。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2),135-151。
李良哲(1996)。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9-196。
李宜靜(1990)。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怡萱、郭妙雪(2010)。台北市已婚男性婚姻滿意度之研究。教育與家庭學刊,1:31-48。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60-299。
李藹慈(1993),傳統與非傳統職業婦女職業選擇之相關變項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瓊桃(2002)。多面向婚姻滿意量表之編製。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3),67-100。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之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周麗端(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分析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67。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33-156。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吟鴻(2011)。臺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秀慧(2004)。國內博碩士論文之婚姻滿意度研究的概況分析-以民70-92年為例。家政教育學報,6,77-116。
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松齡(1997)。臺灣中部地區已婚婦女之婚姻品質的決定因素:一個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台大社會學刊,25,179-220。
林昭秀(2006)。國中教師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玲(2006)。家庭價值觀、家庭功能與個人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臺灣與廣州的比較。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編,第九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0)。廣州: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
林麗莉(1983)。現代化過程與家庭價值觀變遷之相關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武裕瑋(2011)。臺灣已婚女性就業型態對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秀貞(1987)。夫妻溝通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及台中縣國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邱奕嫺(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澍馨、宋子雅(2002)。大陸台商婚姻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華岡農科學報,10,15-34。
胡正文(2010)。性別的社會建構 ----婚姻的「內在」與「外在」。2010 年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未出版,台南市。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徐美惠(2010)。家庭決策與婚姻滿意度之性別差異研究。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翁雅屏(2004)。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憶婷(2004)。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曹中瑋(1984)。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曹中瑋(1985)。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研究。台北師專學報,12,163。
章英華(1976)。台北市居民社會價值觀之研究—家庭、教育與事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宜評(2008)。已婚婦女家庭壓力、婚姻滿意度與其生育意向之關係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志賢、黃正鵠(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文粹,3,59-77。
陳明君(1992)。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1,87-95。
陳明穗(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穂、陳彰儀(1987)。家庭型態、夫妻知覺與婚姻滿足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10,61-83。
陳芳茹(1997)。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姿勳(2001)。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舜文(1999)。「仁」與「禮」:臺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4,205-227。
郭筱雯(2000)。香港雙薪家庭夫妻之家庭價值觀、親子管教、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9,27-72。
傅仰止、張晉芬(200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五期第二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傅瓊慧(1987)。雙生涯與雙工作家庭妻子的生活幸福感及婚姻滿意之相關研究。台大社會學刊,20,41-83。
傅麗雀(2003)。國中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宗平(2007)。女性警察配偶家務分工、婚姻滿意度與家庭價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惠玲(2009)。有「子」萬事足?子女性別與婚姻滿意度、婚姻衝突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文山(2008)。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臺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97年度得渡鼓鐘,圓照寺九華圖書社出版。
楊芸(2005)。未婚青年的子女價值與生育期望探討。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8)。中國人之孝道觀念的分析。台北市:桂冠。
楊國樞(1992)。「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運作特徵、變遷方向及適應問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辦之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台北)的主題演講稿。
楊琇雅(2006)。已婚職業婦女性別角色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5期。http://society.nhu.edu.tw/e-j/55/55-33.htm
楊琇雅(2006)。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4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36.htm
楊雅棻(2006)。由生態系統理論看離婚對家庭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葉淑芬(2005)。本國籍與東南亞外籍母親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紹國(1986)。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雷潔瓊(1991)。新中國建立後婚姻與家庭制度的變革。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劉孟珍(2008)。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雪如(2011)。為愛找尋「出口」-談夫妻溝通對婚姻反應度的影響。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蔡仕君(1988)。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宗和(2010)。未婚男女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態度研究。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蔡勇美、伊慶春(1997)。Persistence and changes in Chinese family values:The Taiwanese case.(中國家庭價值觀的持續與改變:臺灣的例子)。載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臺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冊,(123-169)。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蔡詩薏(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詩薏、胡淑貞(2001)。社會人口特質、家庭生命週期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一個社區的初探性研究 。《成功大學學報》36:23-49。
蔡瓊玉(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智慧(1985)。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R-092-005.htm,2010/05/28。
薛承泰、王嘉寧(2001)。臺灣「頂客族」的形成與特質。人口學刊,22,19-48。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46。
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靜婷(2001)。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倩雪(2001)。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英文文獻
Amato. P. R.(1988). Parent divorce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Joru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 543-461.
Block, J. H.(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 :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radbury, T. N., Fincham, F. D., & Beach, S. R. H.(2000).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 decade in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he Family, 62, 964-980.
Brannock, R. G., Litten, M. J., & Smith, J. (2000). The impact of doctoral study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3(2), 123-130.
Brewster, K. L. and Padavic, I.(2000)Change in Gender-Ideology, 1977-1996: The Contributions of Intrachohort Change and Population Turnov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2): 477-487.
Brooks, C. and Bolzendahl, C.(2004)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Gender Role Attitudes: Cohort Replacement, Social-Structural Change, and Ideological Learn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3: 106-133.
Cunningham, M.(2008)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the Male Breadwinner, Female Homemaker Family Model: Influences of Women's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over the Lifecourse. Social Forces 87(1): 299-323.
Eagly, A.H., and Chaiken, S.(1993)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Harcourt Brace Janovich, Orlando, FL.
Fowers, B. J.(1990).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standardized marital assess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Family relations, 39, 368-377.
Glenn, N. D.(1990).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 1980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818-831.
Hahlweg, K., Markman, H. J., Thurmaier, F., Engl, J., & Eckert, V.(1998). Prevention of marital distress: Results of a German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2, 543–556.
Hampson, S.(1986). Sex role and personality. In J. D. Hargreaves & A.
Heaton, Tim B. and Jacobson, Cardell k.(1999).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Decisions to Remain Childl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 531-539.
Karney & Bradbury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1), 3-34.
Kelley, D. L.(1999). Relationship expectancy fulfillment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for distinguishing couple type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5(3), 420-443.
Mason, K. O. and Lu, Y.-H.(1988) Attitudes toward Women's Familial Roles: Cha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7-1985. Gender and Society 2(1): 39-57.
McClelland, D. C.(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New York: Irvington.
Norton, R.(1983). Measuring marital quality: A critical look a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0, 141-152.
Petty, R. E. & Capicoppo J. T.(1981). Issue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 of the effects on attitude of advertising content and contex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8, 20-24.
Plutzer, E.(1991). Preferences in family politics: women’s consciousness or family context? Political Geography Quarterly, 10, 162-73.
Roach, A. J., Frazier, L. P., & Bowden, S. R. (1981).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for interven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8), 537-546.
Rollins,B.C.& Feldman,H(1970).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2,20-28.
Rollins,B.C.,& Cannon,K.L.(1974).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A reevalu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6,272-282.
Scanzoni , J., & Fox, G.L.(1980). Sex roles, family and society: The seventies and beyond. Jon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743-756.
Schumm, W. R., Paff-Bergen, L. A., Hatch, R. C., Obiorah, F. C.,Copeland, J. M., Meens, L. D., Bugaighis, M. A.(1986). 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the kansas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381-387.
Shen, A. C. T.(2002). Same marriage; two realiti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Social Policy & Social Work, 6(1), 159-183.
Van, S., B. Leo, M. T. Voert, and J. Janssen(1990)Social Position of Women and Sex-Role Att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Women in the Netherlands in the Eightie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6: 275-284.
Witt, P. A., & Goodale, T. L.,(198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rriers to leisure enjoyment and family stages. Leisure Sciences, 4, 29-49.
網路資源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人口資料庫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html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276-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從最根本的「價值觀」與「態度」層面來探討是否對婚姻滿意度有影響,將「家庭價值觀」與「性別角色態度」納入研究變項中,以了解「家庭價值觀」與「性別角色態度」是否會影響臺灣民眾的婚姻滿意度,並提出四個研究目的:(ㄧ)瞭解臺灣已婚民眾之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的現況。(二)探討臺灣已婚民眾不同的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是否在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及婚姻滿意度上有差異。(三)探討臺灣已婚民眾的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庭價值觀是否與婚姻滿意度相關。(四)剖析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庭價值觀對婚姻滿意度的解釋力。本研究採次集資料分析法,運用中央研究院2006年所執行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五期第二次調查【家庭組問卷】的資料,來分析1,269位已婚民眾的婚姻滿意度,分別採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法驗證假設。
研究結果顯示:在婚姻滿意度方面,有超過八成的臺灣已婚民眾對於婚姻持滿意的態度,在性別角色態度部份,臺灣已婚民眾的性別角色態度平均偏傳統,在家庭價值觀部份,整體上亦平均偏傳統,其中,臺灣民眾的孝道觀念很強,很注重倫理孝道,在婚姻觀念與生養子女方面則部分有現代化的趨勢。此外,臺灣民眾的婚姻滿意度有顯著的差異來自於「性別」、「主觀的社經地位」、「結婚年數」、「子女數」以及「夫妻教育差」的不同。進一步探討發現「主觀的社經地位」、「夫妻教育差距」、「夫妻溝通情形」與「家庭價值觀」對「婚姻滿意度」皆有顯著影響,其中主觀的社經地位越高,則婚姻滿意度越高;妻子教育程度高於丈夫者的婚姻滿意度低於丈夫教育程度高於妻者;夫妻溝通越多,則婚姻滿意度越高;家庭價值觀越現代,則婚姻滿意度越低。而這些因素對婚姻滿意度有16.4%的解釋力。而已婚民眾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無顯著相關與影響。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臺灣民眾與未來的研究者相關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marital satisfaction in Taiwan from the most fundamental human attitude and values.
There are four research purposes :
(a)to explore the sex-role attitude, family valu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of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 nowadays.
(b)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family factors would differ in sex-role attitude, family valu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c)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family factors, sex-role attitude and family values of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 a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marital satisfaction
(d)To investigate how many explanatory powers of personal background, family factors, sex-role attitude and family values of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 could explain marital satisfact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secondary data collected by Academia Sinica, to analyze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of the 1,269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 using SPSS software to carry out some statistics analyses, which 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for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more than 80% married Taiwanese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marriage.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s sex role attitude is prone to be more traditional; for family values, the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 are also prone to be more traditional. Taiwanese are filially pious, and puts a large importance on family values. For concepts of marriage, giving birth and raising a child, there shows behavior of Taiwanese couples becoming fairly modern. Different factors could significantly cause different marital satisfaction such as: gender,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years of marriag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ocial status, education gap,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family values w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higher the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f a person i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is. The level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could also depend on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f the wife has a higher education level, the satisfaction level would be lower than if the husband had a higher education level. Marital satisfaction would naturally be higher if the husband had a higher education than the wife. The more married couples communicate, the higher the rat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If the husband or wife lives by the mor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amily values, then the rate of satisfaction would be higher. All of these contributing factors would have a 16.4% effectivenes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case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Nevertheless, married Taiwanese people’s sex role attitude has little or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Finally, to all researchers,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of Taiwan, This research would conclude with a word of advice to all whom is concern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8:07: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630011-1.pdf: 1267079 bytes, checksum: d541f5c818cc93920eeafc49aa256a5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 6
第二節 家庭價值觀之研究 11
第三節 婚姻滿意度之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資料來源及樣本選擇 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31
第三節 變項定義 35
第四節 分析方法 3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0
第一節 樣本特性 40
第二節 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和性別角色態度之差異分析 45
第三節 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和家庭價值觀之差異分析 53
第四節 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和婚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63
第五節 個人背景與家庭因素、性別角色態度及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迴歸分析 77
第六節 小 結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 論 93
第二節 建 議 96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0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臺灣已婚民眾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Gender-Role Attitude, Family Valu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in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高淑貴(Shu-Kuei Kao),周麗端(Li-Tuan Chou)
dc.subject.keyword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婚姻滿意度,zh_TW
dc.subject.keywordSex role attitudes,family values,marital satisfaction,en
dc.relation.page12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7-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2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