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00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梁庚堯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uan-Yu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冠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7T17:57:4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19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荀悅,《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王溥撰,《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1989年)。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周輝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1994年)。 〔宋〕洪邁撰,《夷堅志》(北京:中華,1985年)。 〔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蘇軾撰,〔宋〕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商務,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張氏南海潘氏合藏宋刊本)。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臺北: 鼎文書局,1981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王德毅教授校訂,《宋會要輯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 2008年)。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陸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縮印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壽南,〈唐代文官任用制度〉,《唐代政治史論集》(增訂本)(臺北:商務,2004年)。 王鍾杰,《唐宋縣尉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方,《唐西州行政體制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志堅,《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長征,《唐宋地方政治體制轉型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望,《元次山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1993年)。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三民,1981年) ??,《中國政治制度史概要》(臺北:三民,1981年)。 張復華,《北宋中期以後之官制改革》(臺北:文史哲,1991年)。 傅璿琮,《李德裕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馮培紅,《歸義軍官吏的選任與遷轉—唐五代藩鎮選官制度之個案》(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1年。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著者自印,1976年)。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楊丞祖《元結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1991年)。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考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2006年)。 ??,《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寧欣,《唐代選官研究》(臺北:文津,1995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 2008年)。 ??,《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2008年)。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6年)。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二)論文 丁建軍,〈宋徽宗朝的官員考核述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保定:河北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 王雲海、苗書梅,〈宋朝幕職州縣官與其改官制度〉,收入《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德權,〈唐代律令中的「散官」與「散位」—官人的待遇談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1期(長春: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委員會,1989年)。 ??,〈試論唐代散官制度的成立過程〉,收入《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1991年)。 ??,〈中晚唐使府僚佐昇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册》第5卷第1期(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 王恩厚,〈北宋「三冗」弊政述評〉,《歷史教學》1981年第1期(天津:歷史敎學月刊編輯委員會,1981年)。 文暢平,〈宋代「冗官」現象的形成及其影響〉,《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衡陽:衡陽師專學報編輯部,1999年)。 片山正毅,〈宋代幕職官の形成について〉,《東洋史學》第27卷(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室,1965年)。 內和九平,〈宋初地方官昇進の一過程—候選制度について—〉,收入《東洋法史の探究 :島田正郎博士頌壽記念論集》,島田正郎博士頌壽記念論集刊行委員會編(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方寶璋,〈宋代對官吏經濟政績的考核〉,《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1期(北京:經濟研究雜誌社,2007年)。林天蔚,〈南宋時四川「類省試」的分析〉,《中州學刊》1991年第5期(鄭州:中州學刊社,1991年)。 石雲濤,〈唐代幕府辟署制之認識〉,《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許昌:許昌師專學報編輯部,1997年)。 古垣光一,〈宋代の官僚數について—真宗朝中期以降の獵官運動の激化〉,收入《中村治兵衛先生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刀水書房,1986年)。 朱瑞熙,〈宋代幕職州縣官的薦舉制度〉,收入《文史》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任育才,〈唐代銓選制度述論〉,《興大文史學報》第4期,1974年);收入氏著《唐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1975年)。 杜文玉,〈五代選官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五代考課制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西安:陝西師大學報編輯部)。 何汝泉,〈從會昌元年《中書門下奏》看唐後期戶部的使職差遣〉,《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3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編輯部,1994年)。 呂慎華,〈唐代任官籍貫回避制度初步研究〉,收入《中興史學》(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第5卷。 李昌憲,〈略論北宋前期官制中的比品與序班〉,《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 吳曉亮,〈對宋代「攔頭」與市鎮管理關係的思考〉,收入《第二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12年)。 林煌達,〈宋代州衙錄事參軍〉,《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宋代縣衙主簿初探〉,《中國史學》第14卷(東京:中國史學會,2004年)。 林瑞翰,〈宋代官制探微〉,收入《宋史研究輯》第9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 金中樞〈北宋舉官制度研究(上)〉,《新亞學報》第9卷第1期(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年)。 ??,〈北宋舉官制度研究(下)〉,《新亞學報》第9卷第2期(香港:新亞研究所,1970年)。 ??,〈北宋選人七階試釋〉,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九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5月)。 金宗燮,〈唐五代幕職官的任用與功能〉,《東洋史學研究》第71輯(首爾:東洋史學會,2000年)。 金燕,〈試述宋初的任官制度〉,《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卷第2期(安順: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1年)。 金圓,〈宋代州縣守令的考核制度〉,收入《宋史研究論文集》1984年年會編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金毓黻,〈宋代官制與行政制度〉,《文史雜誌》第2卷第4期(上海:文通,1942年)。 金瀅坤,〈中晚唐銓選制度變化與科舉及第入幕的關係〉,《人文雜誌》2002年第4期(西安:人文雜誌社,2002年)。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收入《中華文史論叢》81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柳田節子,〈宋代の縣尉—土地問題に關連して—〉,收入《宋より明清にいたる科舉•官僚制とその社會的基盤研究》(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總合研究成果報告書,1992年)。 苗書梅,〈宋代巡檢初探〉,《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論〉,《中州學刊》1991年第5期(鄭州:中州學刊社,1991年)。 ??,〈宋代定差法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重慶:西南大學學報編輯部,1992年)。 ??,〈論宋代的權攝官〉,《河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開封: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1995年)。 ??,〈宋代任官制度中的權攝官問題〉,收入《宋史研究論文集》1994年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初探〉,《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胡寶華,〈試論唐代循資制度〉,收入《唐史論叢》第4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胡坤,〈宋代應對選人改官的待次問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11年)。 祖慧,〈宋代的選人世界〉,收入《岳飛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孫國棟,〈宋代官制紊亂在唐制的根源〉,收入氏著《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徐珊珊,〈唐代考課制度淺析—從唐代考使的角度透析考課制度的演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增刊(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10年)。 陳振,〈論宋代的縣尉〉,收入《宋史研究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宮崎市定〈宋代州縣の由來とその特色—特に衙前の變遷について〉,收入《宮崎市定全集》第10卷(東京:岩坡書店,1992年)。 根本誠,〈唐代の勤務評定と人事管理〉,《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第11期(東京:早稻田大學,1965年)。 張希清,〈論宋代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5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張東光,〈唐代任官形式中的知判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1期(鄭州: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7年)。 張國剛,〈唐代階官與職事官的階官化〉,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1994年)。 ??,〈唐代藩鎮使府辟署制度〉,收入氏著《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張正田,〈唐代成德軍節度使之變動—安史亂後初期(781-789年)河北中部軍政情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第22期。 清木場東,〈吳、南唐地方行政の變化と特徵〉,《東洋學報》第56卷2、3、4合刊(1975年)。 黃清連,〈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史語所集刊》第55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唐代散官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期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年)。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的演變〉,收入《宋史研究集》第36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2006年)。 齊覺生,〈北宋縣令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8期(臺北:政治大學,1968年)。 ??,〈南宋縣令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9期(臺北:政治大學,1969年)。 曾小華,〈略論宋朝磨勘制度的特點及其社會原因〉,《浙江學刊》1990年第2期(杭州:浙江學刊編輯部,1990年)。 ??,〈論宋代的資格法—兼論中國古代任官資格制度〉,《歷史研究》1992年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五代十國時期的任官資格制度〉,《杭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杭州: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7年)。 曾資生,〈宋遼金元的考核制度概況〉,《東方雜誌》第41卷第12期(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5年)。 曾我部靜雄,〈宋代の巡檢、縣尉と招安政策〉,《宋代政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4年)。 楊樹藩,〈唐宋地方制度的比較論略〉,《東方雜誌》復刊第一卷第六期(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7年12月)。 ??,〈從唐宋文官銓選序階論我國當前人事制度之趨向〉,收入《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 賈芳芳,〈宋代地方官員的考課制度及其弊端〉,《德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德州:德州學院學報編輯部,2010年)。 鄧小南,〈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歷史研究》1986年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86年)。 ??,〈北宋的循資原則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北宋文官考課制度考述〉,《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986年)。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宋代銓選中「闕」的分類〉,收入《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試論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略述宋代的「堂除」〉,《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宋代辟舉初探〉,收入《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 ??,〈試論北宋資序體制的形成及其運作〉,《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略談宋代對地方官員政績之考察機制的形成〉,收入《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熙寧四年銓試法史料的比較與校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2期(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1997年)。 雷家聖,〈南宋四川總領所地位的演變─以總領所與宣撫司、制置司的關係為中心〉,收入《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41期(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 劉後濱,〈唐後期使職行政體制的確立及其在唐宋制度變遷中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鄭志強,〈淺談宋代的官吏考核制度〉,《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南昌:當代財經雜誌社,2007年)。 賴瑞和,〈論唐代的州縣「攝」官〉,收入《唐代論叢》(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9輯。 ??,〈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6年),第24卷第1期。 ??,〈唐史臣劉知幾的官與職〉,《唐史論叢》第1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唐廣,〈略論宋代對官吏經濟政績的考核方法〉,《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濟南:山東財政學院學報編輯部,2011年)。 聶崇岐,〈中國歷代官制簡述〉,收入氏著《宋史叢考》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羅文,〈由現代行政學的職位分類—看宋代的人事行政制度〉,《華岡文科學報》第11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78年)。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軍將考〉,收入《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年)。 ??,〈唐代方鎮使府之文職僚佐〉,《新亞學報》第7期(香港:新亞書院,1966年)。 ??,〈唐代府州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叢稿》(九龍:新亞硏究所,1969年)。 ??,〈唐代府州上佐與錄事參軍〉,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1991年)。 Clark, Hugh R.”Bridles, Halters, and Hybrids: A Case Study In T’ang Frontier Policy,” 收入T’ang Studies,Number 6(Madison, Wis. : T’ang Studies Society ,1988)。 三、學位論文 丁建軍,《宋代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河北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9年)。 王瑞,《北宋官員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與知州、知府為重點》,河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效天,《唐代職官選任制度探析》,西南政法大學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復旦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年)。 宋靖,《十國地方行政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年)。 孫俊,《宋代蔭補官員與地方政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 范建民,《北宋前期流內銓制度研究》,河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張麗梅,《五代地方行政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年)。 曹興仁,《宋代文官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1972年)。 彭慧雯,《北宋幕職州縣官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年)。 雷家聖,《北宋前期文官考銓制度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9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00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中國古代,當一個官位有缺,由其他官員暫時代理,唐五代稱「攝」,在宋代亦稱為「攝」,或作「權攝」。在宋代史料中看到的「攝」某官或「權攝」某官,其意思是某個官位有缺員,由他官臨時代理,在這邊的「攝」字通常為暫時代理之意。
要討論宋代的地方攝官,必須追溯到前代,在唐末五代藩鎮的轄下州縣,當官位有空缺之時,常自行派人署理其職,若之後未得朝廷授命者,則稱為攝官,攝官不是正式的朝廷命官。中唐以降,許多州縣的州縣官經常由地方長官自辟的攝官所取代,不再由中央朝廷委任,這種非常規的作法十分常見,且盛行的地區很廣,顯示了中晚唐中央力量在地方上的消退,反映了中晚唐中央朝廷所真正能控制的州縣範圍。 雖然五代可視為唐末藩鎮的延續,但是自後梁開始,五代各朝莫不壓抑地方攝官,但,即便五代政府對地方攝官做出種種限制,其實五代時期的選任官員辦法仍是較無規範,地方攝官的選擇也是出於地方長官好惡,不論其出身,只要地方長官認可,即可自行署攝,自此可以看到五代的中央政府對於地方官員的選任並不能完全掌握。 北宋開國為除地方攝官之弊,力行中央集權,極力控制地方官的任命權,不斷修訂關於權攝官員的法令,僅保留了兩廣攝官的地方性用人制度,改變了唐末五代地方攝官氾濫的局面。北宋前期能有效地將地方攝官給轉正,也提出一套規範化的攝官規則,大體來說,中央政府是能夠有效控制地方攝官除授的,但從北宋中期開始,中央政府開始失去對地方攝官的控制,南宋初期試圖罷攝的努力也失敗,南宋中央政府終究無法解決員多闕少的問題,也無法再度控制地方攝官氾濫的情形。 從北宋中期以降,在官多缺少的同時,地方上卻也出現越來越多的攝官,一些地方職務找不到人去就任,而只能任用臨時官員,也就是攝官,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該如何解釋?本論文擬將宋代地方攝官的問題放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的脈絡之下討論。一般對於宋代的印象,相較於中晚唐五代而言,是比較中央集權的,但從宋代中央政府管控地方攝官的情況,可以看到宋代的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的另一個樣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ancient China, when one certain official is under the vacancy and is temporarily represented by other officials, the agent was called, in Tang Dynasty, as “she”(攝), in Song Dynasty, also, as “she”(攝), or “quan-she” (權攝).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ong dynasty, whenever a “she”(攝) or a “quan-she” (權攝) is read, it signifies that some officials were in vacancy, and were temporarily represented by others. The “she”(攝), here, normally bears the meaning of “temporarily representation”.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provincial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issue in the Song dynasty, it is inevitable to retreat to the previous dynasty, namely Tang.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henever one provincial official is vacant, provincial governments normally send the temporary officials themselves, without official recognition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f these temporary officials were, later, not approv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y were called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Since the mid-Tang Dynasty, most of the provincial officials were already replaced by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meaning that provincial officials were no longer assign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is national wide phenomenon represented the decrease of the power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mid-Tang Dynasty and proved that the real boundary of the power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ease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s. Though “five dynasties” (五代)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succession of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since “later liang”(後梁), every dynasties in “five dynasties” (五代) attempted to solved the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problem. Nevertheless, the issue remained, and had last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North-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problem and to concentrate the governing power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North-Song dynasty continuously making different laws on provincial governments’ “quan-she” (權攝) issue, and they only preserved the power of assigning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to “Guangdong and Guangxi”(兩廣) provinces. By this, the North-Song Dynasty provided an efficient correction for the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issue, and hence shifted the problem since mid-Tang Dynasty. But, since the mid-North-Song Dynast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arted to lose their concentrate power, and despite mass attempts of the South-Song Dynasty to cancel the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the Dynasty could not complete their task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Since the mid-North-Song Dynasty, whil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crunch, provincial governments suffered from the swell of vacant occupations, hence they can only assign temporary officials, namely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for those vacancies. How to explain this paradox?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osit the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issue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governing power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Common impression for the Song Dynasty is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id- and the Late-Tang Dynasty, its central government’s governing power is more concentrated, however, if consider the “temporary officials”(攝官) problem, we can see a different vision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in the Song Dynas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7:57:4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123008-1.pdf: 2189385 bytes, checksum: 86cd3634d4f57a7d68d317b6e9456dc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緒論 研究回顧與思考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一) 唐代、五代十國的官員銓選、除授與考課 3 (二) 唐代與五代十國的地方基層文官 7 (三) 宋代的官員銓選 9 (四) 宋代的官員除授 13 (五) 宋代的官員考課 14 (六) 宋代的地方基層文官 16 (七) 唐宋的地方攝官 17 第三節 論文課題、研究取徑與章節架構 19 第一章 中晚唐、五代地方攝官的泛濫 23 前言 23 第一節 安史亂後的地方攝官問題 23 (一)唐前期的地方攝官情形 23 (二)安史亂後的州縣攝官 24 (三)小結 30 第二節 中晚唐、五代限制地方攝官的努力及其局限 31 (一) 中晚唐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攝官的努力 31 (二) 五代政府對攝官的限制 37 (三) 五代攝官的轉正 40 (四) 小結 41 結語 42 第二章 北宋地方攝官問題的演變 45 前言 45 第一節 北宋前期對地方攝官的整頓與規範化 45 (一) 宋初對於地方攝官的整頓 45 (二) 宋初兩廣地方攝官的情形 47 (三) 小結 50 第二節 北宋中期規範化的延續與邊區攝官的擴大 51 (一) 仁、英、神三朝的地方攝官規範與實情 51 (二) 神宗朝的西北地方攝官 53 (三) 仁、英、神三朝的廣南地方攝官 54 (四) 小結 57 第三節 北宋晚期對地方攝官控制的寬弛 57 (一) 哲、徽、欽三朝地方正官的闕員與攝官的擴增 57 (二) 哲、徽、欽三朝的川陝地方攝官 63 (三) 哲、徽、欽三朝的廣南地方攝官 65 (四) 小結 67 結語 68 第三章 南宋初期的地方攝官問題:從戰時體制到恢復正常 71 前言 71 第一節 南宋初期戰時體制下的地方攝官問題 71 (一) 戰爭對地方官闕的影響 71 (二) 南宋初期的戰時特別權攝 72 (三) 南宋初期戰時地方長官所受的限制 74 (四) 小結 75 第二節 高宗朝地方攝官的規範與實情 76 (一) 允許與禁止權攝的狀況 76 (二) 攝官資格及證明文件的要求 80 (三) 地方不法攝官的狀況與中央的處置 81 (四) 地方攝官的賞罰與轉正 83 (五) 小結 84 第三節 高宗朝的邊區攝官問題 85 (一) 兩淮、荊湖 85 (二) 川陝 87 (三) 廣南 89 (四) 小結 92 結語 93 第四章 南宋中晚期的地方攝官問題:從致力管控到重趨寬弛 95 前言 95 第一節 孝宗朝對地方攝官問題的致力管控 95 (一) 允許與禁止權攝的狀況 95 (二) 地方攝官的待遇、獎賞與轉正 97 (三) 小結 100 第二節 孝宗朝邊區攝官派任的限縮 100 (一) 兩淮、荊湖 100 (二) 川陝 102 (三) 廣南 104 (四) 小結 111 第三節 光宗、寧宗、理宗朝以降地方攝官問題的惡化 111 (一) 地方攝官亂象的擴大 111 (二) 邊區攝官任用的寬弛 117 1. 兩淮、荊湖 117 2. 川陝 118 3. 廣南 119 (三) 小結 123 結語 123 結論 地方攝官所反映的現象 127 參考書目 13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宋代的地方攝官問題 | zh_TW |
dc.title | The Issues of Temporary Local Officials in So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煌達,方震華 | |
dc.subject.keyword | 地方攝官,官多闕少,權攝,除授制度,兩廣,川陝,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emporary Local Officials(攝官),The Shortage of the Lacking of Official Places co-exists with Excessive Officail Qualifications(官多闕少),“quan-she”(Temporarily To Act as Officials)(權攝),Granted Official System(除授制度),Guangdong and Guangxi(兩廣),Sichuan and Shaanxi(川陝), | en |
dc.relation.page | 142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1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