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581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周繼祥
dc.contributor.authorWei-Chung W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王威中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7T17:52:44Z-
dc.date.copyright2012-08-22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中文資料
1. 專書
中國大百科編纂委員會,1983,《中國大百科•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方鵬程,2005,〈第二十章 彩虹:邱進益的理想與兩岸關係〉,《台灣海基會的故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王銘義,2012,《北京•光華路甲9號:駐京採訪札記》,台北:印刻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朱松柏,2004,《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周繼祥,2005,《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台北:威士曼出版社。
邵宗海、蘇厚宇,2007,《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構-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台北:韋伯文化。
金雲泰等,1988,《韓國政治論》。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
施啟揚、李鍾桂,1973,《歐洲問題研究》,台北:自由青年社。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五岳,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
魏靜芬,2002,《國際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2. 期刊、論文
王崑義,2009,〈兩岸和平協議:理論、問題與思考〉,《全球政治評論》,第26期,2009年4月。
甘逸驊,2004,〈北愛爾蘭和平進程:政府間因素與國際勢力的介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2期
朱松柏,2001,〈兩岸交流與兩韓關係之比較〉
宋鎮照,2012,〈第二十屆東協高峰會的機會與挑戰:一致或分歧〉,《海峽評論》257期,2012年5月號。
李一平,2003,〈地區主義與中國-東盟關係的新發展〉,《當代亞太》,2003年第12期。
李在方,2001,〈南北韓統合過程之觀察〉,《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
李明,2008,〈兩韓第二次高峰會後的東北亞局勢〉,《探索與展望》第六卷三月號。
李明宗,2006,〈國安報告出爐 倡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中央社》,2006年5月20日。
周繼祥,2012,〈從六個W探討兩岸和平協議〉,「陳道元人文社會科學大師講座」,台北:文化大學主辦
河凡植,2008,〈和平繁榮政策與韓中關係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1期。
花俊雄,2005,〈《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與台海兩岸現狀的界定 兼論美中台三方角力〉,《海峽評論》170期,2005年2月號。
邱垂正,2011,〈現階段兩岸和平整合的評估與建構-以「三角和平論」觀點分析〉,《國立金門大學學報》第一期。
邱顯平、楊小明,2007,〈北愛爾蘭民族衝突化解途徑分析〉,《浙江學刊》2007年第四期。
邵宗海、蘇厚宇,2005,〈兩岸關係研究的理論運用〉,《台灣研究的基礎與前沿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
姜皇池,2010,〈簽和平協議 將掉入一中陷阱〉,《玉山周報》第31期,2010年1月7日。
施正鋒,2006,〈政治菁英與一般民眾對「和平穩定架構」〉,歐亞基金會「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專案研究邀請撰稿。2006年11月30日。
施正鋒,2008,〈北愛爾蘭的和平〉,《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四卷第四期。頁126。
高孔廉、鄧岱賢,2005,〈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國政研究報告》,(研)094-002號。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高永光,2007,〈南北韓會邁向和平統一嗎?〉,《國政評論》,憲政(評)096-139號
參見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32 卷,2001 年12 月。
張亞中,2008,〈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中國評論》2008年第10期。
張亞中,2009,〈論兩岸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評論》2009年3月號
張茜紅,2009,〈評張亞中教授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論〉,《中國評論》3月號。頁45。
張麟徵,2011,〈和平協議──馬英九的祕密武器?〉,《海峽評論》第251期,2011年11月。
曹興誠,2009,〈懇請馬總統大膽制定「兩岸和平共處法」 促進兩岸互信互助〉,《海峽評論》229期,2010年1月號。
許介麟,2008,〈兩岸和平協議-日本輸定了〉,2008年10月22日。
陳一新,2011,〈兩岸和平協議的問題與影響〉,《兩岸公評網論壇》2011年11月號
陳佳慧,2008,〈建構和平協議的可能性與挑戰〉,《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8年11月
陳明通,2009,〈台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風險管理〉,「2009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主辦,2009年11月。
陳毓鈞,2012,〈兩岸形勢與兩岸談判〉,《海峽評論》255期,2012年3月號。
陳詩婷,2004,〈林佳龍批連:兩岸和平新路線圖莫成「投降路線圖」〉,《今日新聞網》,2004年1月10日。
馮昭,2004,〈陳總統主張: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中央社》,2004年2月3日。
黃彥穎,2011,〈建構主義和準國際建制-談兩岸協議簽訂〉,《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6月12日。
黃偉峰,1998,〈北愛爾蘭政教衝突及其和解路徑〉,《歷史月刊》,第128期。
黃嘉樹,2007,〈兩岸和平問題研究〉,《教學與研究》第7期
楊永明、唐欣偉,1999,〈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1999年6月
楊念祖,2009,〈關於推動台海兩岸軍事安全互信的認知問題〉,《亞太和平》第一卷第三期,2009年3月
楊肅獻,1995,〈悲情國度,北愛爾蘭問題探源〉,《歷史月刊》,第84期。頁92-105。
鄧岱賢,2008,〈兩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之研究〉,國政基金會,2008年9月30日。
羅致政,2008,〈兩岸和平發展策略研究〉,總統府委託研究報告。
關弘昌,2011,〈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兩岸和平協議〉,《全球政治評論》,第三十四期。
3. 報紙、雜誌
中共中央宣傳部,1951,〈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人民日報》,1951年5月23日。
周美里製表,1995,〈「江八點」與李總統談話比較表〉,《自立早報》第2版,1995年4月9日。
黃忠榮,2003,〈若總統授權 王金平願訪中國〉,《自由時報》,2003年7月24日。
〈美稱陳水扁所提和平協議 緩和緊張符各方利益〉,《大紀元新聞網》,2004年2月4日。
〈美聯社專訪:馬英九誓言結束兩岸分裂〉,《大紀元新聞網》,2005年9月1日。
〈社評:從民主黨之辯看日本的中國威脅論〉,《中評網》,2005年12月20日。
羅彥傑編譯,2007,〈終結多年分裂殺戮�北愛新教徒、天主教徒組聯合政府〉,《自由時報電子報》國際新聞版,2007年5月10日。
陳洛薇,2008,〈馬英九:統一 我們這一生不會發生〉,《中國時報》,2008年5月16日。
〈邱進益籲兩岸簽和平協議 大陸學者:不可能〉,《星島日報》,2008年7月11日。
湯紹成,〈德國模式與兩岸關係〉,《中央日報》專欄:星期專論,2008年8月31日
中評網,〈黃嘉樹:大陸對台戰略發生四點變化〉,2008年12月02日
今日新聞網國際中心編譯,2009,〈即將開戰?北韓不爽李明博親美 中止與南韓和平協議〉,《今日新聞網》,2009年1月30日。
郭展毓,2009,〈北韓強硬聲明 取消兩韓和平協議〉,《TVBS新聞網》,2009年1月30日。
〈黃武雄兩岸五十年維和案 藍綠齊反對〉,《今日導報》,2009年2月10日。
胡凌煒,2009,〈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中評網》,2009年8月28日。
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2010,〈找尋兩岸和平發展的戰略基石 六問聯合報之二「一中各表」:錯誤的理論解讀。《旺報》,2010年1月20日。
林曉雲、王寓中,2010年,〈王曉波:馬的方向是「終極統一」〉,《自由電子報》,2010年5月19日。
今日新聞網國際中心,2010,〈快訊�北韓炮轟延坪島 數十民宅起火 南韓軍隊回擊〉,2010年11月23日。
莊蕙嘉編譯,2010,〈延坪島附近 南北韓開炮互轟 2死〉,《聯合報》,2010年11月24日。
彭顯鈞,2011,〈馬:兩岸關係受兩德啟發〉,《自由時報》,2011年6月15日。
社論,〈事關國家命脈 馬英九在選前應作出重大承諾〉,《自由時報》,2011年7月21日
熊健,2011,〈蕭萬長:馬英九連任將展開兩岸政治協商〉,《美國之音》,2011年9月25日。
黃名璽,〈總統:3前提審酌洽簽和平協議〉,《中央社》,2011年10月17日
張謙,2011,〈卜睿哲:馬總統要北京別急〉,《中央社》,2011年10月19日。
陳一新,2011,〈美國對和平協議與公投的立場〉,《旺報》,2011年10月24日,C6版。
任成琦,2011,〈馬英九表態為何冰火兩重天?〉,《人民日報海外版》第03版,2011年10月25日。
劉永祥,2011,〈解讀和平協議 美學者:公投讓北京不安〉,《聯合報》,第A10版,2011年10月26日。
王銘義,2011,〈國台辦:和平協議符合中華民族利益〉,《中國時報》,2011年10月27日。
姜皇池,〈檢視和平協議 豈容雙重標準〉,《蘋果日報》,2011年11月01日。第A14版/論壇。
〈特稿�美「中」會爆發貿易戰嗎?〉,《中央日報》,2011年11月4日。資料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周報第1609期。
鄒景雯,〈陳明通:簽和平協議 台灣將面臨8大危機〉,《自由時報》,2011年11月07日。
鄒景雯,2011,〈陳明通:簽和平協議 台灣將面臨8大危機〉,《自由時報》,2011年11月7日。
董立文,2011,〈不祇看簽不簽 更要看怎麼簽〉,《新新聞》第1288期,2011年11月11日。
譚傳毅,2011,〈解構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今日新聞網》名家論壇,2011年12月21日。
〈賴幸媛試溫兩岸和平協議〉,《香港文匯報》,2012年2月8日,A10版。
陳思豪,2012,〈國台辦:盼兩岸完成和平協議 未來政治、軍事都可談〉,《今日新聞網》,2012年2月15日。
王宗銘,2012,〈第二場沙龍-陳明通:兩岸需要智慧穩定下來〉,《中評社新聞》,2012年3月14日。
曹逸雯,2012,〈遠見民調�贊成統一較半年前上升3.4% 贊成台獨下降2.7%〉,《今日新聞網》,2012年3月16日。
李明賢、李道成,2012,〈博鰲吳李會 吳敦義:盼擴大國際參與 李克強:可平等協商找到辦法〉,《中國時報》,2012年4月2日。
黃維助,2012,〈財訊民調 馬滿意度僅19.5%〉,《自由時報》,2012年5月10日。
康仁俊,2012,〈520國民黨接班篇�想「超馬」?先過吳敦義這一關!〉,《今日新聞網》,2012年5月15日。
劉曉霞,2012,〈陳明通:和平協議 現階段不可行〉,《旺報》,2012年5月15日。
總統府新聞稿〈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總統就職演說全文。2012年5月20日。
郭穗,〈兩岸和平協議 馬:需民意支持 沒迫切性〉,《自立晚報》,2012年5月20日。
江浪,2012,〈第四屆海峽論壇 聚焦兩岸和平發展〉,《中央日報》,2012年6月15日。
洪肇君,2012,〈海峽論壇 建構兩岸和平平台〉,《旺報》,2012年6月17日。
新聞中心,2012,〈陸青海省兩藏人自焚 一死一傷〉,《自由時報》,2012年6月21日。
陳思豪,2012,〈馬英九會瓊斯:速放美牛 力拼8年加入TPP〉,《今日新聞網》,2012年6月22日。
呂炯昌,2012,〈美日韓海上聯合軍演 北韓暴怒 南韓低調〉,《今日新聞網》,2012年6月22日。
〈軍人曾主導對台決策〉,《星島日報》,2012年6月23日。
陳思豪,2012,〈馬英九連任就職後 最新民調:不滿意度高達6成5〉,《今日新聞網》,2012年6月28日。
張佳華,2012,〈美國歡迎改善兩岸關係〉,星島日報,2012年10月21日。
台灣英文新聞國際中心,2012,〈台灣馬總統提「兩岸和平協議」 美國重申和平解決〉,台灣英文新聞,2012年10月22日。
4. 網路電子資料網址
〈馬總統召開「第13任總統、副總統就職中外記者會」〉新聞稿,2012年5月20日,總統府網站公佈。網址: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7206&rmid=514 。
〈國台辦: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符合民族利益〉,《中國新聞網》,2012年2月15日,網址: http://news.163.com/12/0215/11/7QA6O9O000014JB6.html
《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華網。http://xinhuanet.com/gate/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4/content_2694168.htm
《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行政院陳院長施政方針口頭報告》,2012年2月24日,行政院網站公佈。網址: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8/268716/276e50a7-5642-46bd-a859-a40e35b6fb52.pdf
《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行政院陳院長施政方針書面報告》,2012年2月24日,行政院網站公佈。網址: 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8/268715/2389512871.pdf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共產黨新聞》,2010年10月18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13067740.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胡文輝,2007,〈笨蛋,問題在統一!〉,《自由部落》網站,網址: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huwher/2007/10/30/5134。
馬英九競選總統政見,〈願景七:和平兩岸篇〉,《黃金十年,國家願景》,2011年10月27日。資料來源:台灣加油讚網站。http://www.taiwanbravo.tw/p/blog-page_27.html
董曉編,2006,〈毛主席的和平統一思想〉,《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18/content_4441490.htm
二、 英文資料
1. 專書
David Baldwin ed., 1993,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avid Bloomfield. 1998. Political Dialogue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Brook Initiative, 1989-92.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Dixon. 2001. Northern Ireland: The Politics of War and Peace. NY: Palgrave
Gregory Henderson, Richard Ned Lebow, and John G. Stoessinger. 1974. Divided Nations on A Divided World. NY: David McKay Co., Inc.
Hans Morgenthau. 1948.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Y: Alfred A. Knopf.
Karl W. Deutsch, 1968,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Prentice-Hall, Inc.
Keohane, Robert O. 1989.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Inc.
March, J. G. & Olsen, J. P.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Y: Free Press.
Melvyn C. Goldstein. 1991.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Berk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ul Arthur and Keith Jeffery. 1988. Northern Ireland since 1968. NY: Basil Blackwell.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Theda Skocpol. 1985. ed.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on, H. A. 1997.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4th Ed. NY: Free Press.
William N. Dunn. 2012.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ory, 5th ed. NJ: Pearson Education.
2. 期刊、論文
J. Kevin Ford, et al. 1989. Process tracing methods: Contributions, problems, and neglected research ques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 43, issue 1
John Mearsheimer, 1994.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3, pp.5-49
Lindblom, C. E. 1958.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3), 298-312
Phillip C. Saunders and Scott L. Kastner. Spring 2009.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Envisioning a China-Taiwan Peace Agreem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 4, Volume 33.
Robert Keohane and Lisa Martin. 1995.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1995), pp.39-51
The Bulletin, vol. 20, n. 38. 2002, the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undespresseamt), Bonn.
Yawanarajah, Nita and Julian Ouellet. 2003. 'Peace Agreements.' Beyond Intractability. Eds. Guy Burgess and Heidi Burgess. Conflict Information Consortium,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Posted: September 2003
3. 報紙、雜誌
“Two Tibetans Set Themselves on Fire in Qinghai.”2012. BBC News Asia. 21 June 2012.
Engel, Matthew. 2008. “Long Divisions.” Financial Times. 5th April 2008.
4. 網路電子資料網址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002. 11. 4. 資料來源: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EAN.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German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Images, 德國聯邦政府新聞辦公室。 網頁聯結: http://germanhistorydocs.ghi-dc.org/print_document.cfm?document_id=17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5814-
dc.description.abstract傳統上對於和平的詮釋是消弭戰爭與暴力,學者將之稱為「負面和平」,因為這種和平狀態是建立在相互嚇阻的恐怖平衡之上。在這種邏輯下,兩岸關係連這樣的和平都難以達致,因為台灣並不具備足以嚇阻中共的能力。世界上許多國家,處於強鄰的威脅或支配關係之下,即便沒有軍事衝突,但國家時常面臨生存壓力,而和平並不操之在己。
近代學者對於和平研究提出了反省,認為消除結構性暴力、追求社會公義與肯定生命尊嚴的這種價值觀,才是「正面和平」。因為和平狀態是建立在彼此對於上述價值的信仰與追求,因此得以控制衝突。
在對於和平研究有了粗淺認識的背景下,本研究對於馬英九總統拋出的兩岸和平協議進行本質上的檢視,採取學者拉斯威爾提出的政策系絡研究途徑,並選擇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與深度訪談法做為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分析國際上的經驗案例,找出若干模式做為兩岸和平協議的參照。其次,將環繞於簽署和平協議的政策決策的種種因素擇要歸納整理,爬梳其因果關係,並依次在論文的後半部進行分析。論文的最後提出研究發現與對研究不足之處的檢討,並站在台灣的角度提出了政策性建議,期許自己在各界先進的努力之下也略盡棉薄之力,希望有朝一日,台灣能找出一條真正的和平之道。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classical definition, “Peace” is meant to terminate war and violence. Researchers name this state as “Negative Peace,” because it is built on mutual deterrence and balance of terror. However, China and Taiwan are far from this statement of peace. That’s because Taiwan is lack of political or military power to deter China. Many countries live in a threatened or controlled relationship among strong and ambitious neighbors. Although without military conflict, relatively weak countries face pressure of existence all the time.
Modern scholars propose reflection on the classical definition. They consider a more positive manner on this word “peace.” Which refer to eliminate structural violence, pursuing justice societies, and confirming human dignities. This is much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bout peace. And we can call it “Positive Peace.” It’s built on these values and it makes all the conflicts to be controll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peace issues, I examine the essence of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which is proposes by President Ma. I choose the policy contextual research approach, which is proposed by Lasswell, H. D.,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depth interview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First of all, I review and analyze some cases of international peace-building experiences. I conclude several models to be the examples of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Secondly, I try to find all factors that would affect the decision-making about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Thirdly, I analyz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factors step by step. And finally, I point out the limit of this thesis and propos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standpoint of Taiwan.
I wish this piece of work could bring some different points and ideas on this issu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And I expect some day our country could find a practical way to pea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7:52: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5341060-1.pdf: 1654477 bytes, checksum: e2afed3e4e3e210ee0bdc07d5910edb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圖目次…………………………………………………………………………… X
表目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 問題緣起………………………………………………………… 2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一、 關於國際上和平協議的經驗性研究…………………………… 9
(一) 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的對話-對北愛爾蘭
《貝爾法斯特協議》的評估
(二) 比較政治學的觀察-對於和平協議模式的評估
二、 關於兩岸和平協議的學理研究………………………………… 13
(一) 法律層面的探討
(二) 政治層面的探討
三、 對本文的啟發…………………………………………………… 2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0
一、 概念界定………………………………………………………… 20
二、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22
(一) 研究途徑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 25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說明………………………………………………… 27
第二章 國際社會簽署和平協議的經驗……………………………………… 30
第一節 分裂國家和解模式……………………………………………… 32
一、 東西德模式-兩德基礎關係條約……………………………… 32
(一) 「德國版和平協議」:兩德基礎關係條約簽署的過程
(二) 東西德模式的分析
二、 南北韓模式………………………………………………………. 39
(一) 韓國和平談判的過程
(二) 南北韓模式的分析
第二節 獨立運動談判模式-北愛爾蘭和平協議………………………. 45
一、 北愛爾蘭問題的歷史背景…………………..…………………... 45
二、 北愛爾蘭和平進程與和平協議的分析……..…………………... 48
第三節 藏、中和平協議…………………..……………………………... 52
第四節 小結-對台灣的啟發……………………………………………. 56
第三章 影響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前題-前置變項分析……………………. 61
第一節 簽署和平協議的三大條件………………………………………. 61
一、 「民意支持」的分析……………………………………………. 61
二、 「國家需要」的分析………….……..………………………….. 63
三、 「國會監督」的分析………….……..………………………….. 64
第二節 國內各種主張的行動……………..……………………………... 64
一、 敘述性的介紹……………………………………………………. 65
二、 本質的比較..……………………………………………………... 69
三、 要素的比較….…………………………………………………… 71
四、 目的的比較...…………………………………………………….. 72
五、 行動的比較..…………………………………………….……….. 73
第三節 小結-綜合的評估………………………………………………. 74
第四章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決策過程-自變項與調節變項分析…………. 76
第一節 決策轉換的黑盒子-自變項分析………………………………. 76
一、 馬政府的政治考量………………………………………………. 76
(一) 「構築台灣安全的鐵三角」-兩岸和解建立制
度化保障美國的行動選項
(二) 「廣義和平協議」說與「兩岸制度化協商」
二、 馬英九的思維…………………………………………………….. 80
(一) 對於個人歷史定位的追求
(二) 對於其他政治利益的考量
第二節 外環境的影響-調節變項分析…………………….……………. 84
一、 國際的態度…………………….……..…………………………... 84
(一) 美國因素的分析
(二) 其他國家因素的分析
二、 中共的壓力…………………….……..…………………………... 94
(一) 中共對於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
(二) 中共可能採取的行動選項
第三節 調節變項對自變項的作用關係…..………………………………. 100
第四節 小結-綜合的評估………………………………………………... 103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5
一、 決策的路徑圖-依變項的分析…………………………………... 106
(一) 簽署和平協議的決策
(二) 不簽署和平協議的決策
二、 對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的解釋力評估……….………………….. 108
三、 整體的評估……………..………………………………………….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2
一、 政策建議…………………………………………………………... 112
(一) 以拖待變,慎選時機
(二) 民主與人權價值的戰略實踐-支持民主港澳、
聲援人權藏疆
(三) 透過經濟整合與價值共享達成和平目的
二、 後續研究的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兩岸和平協議的政策分析zh_TW
dc.titlePolicy Analysis of Potential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明通,許惠祐
dc.subject.keyword兩岸關係,兩岸和平協議,和平制度化,大陸政策,中國政策,台灣安全,zh_TW
dc.subject.keywordCross-Strait Relations,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Peace Institutionalization,China Policy,Taiwan Security,en
dc.relation.page126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6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