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33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嘉鳳(Chia-Feng Chang)
dc.contributor.authorChia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佳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2T09:36:42Z-
dc.date.available2018-08-21
dc.date.available2021-05-12T09:36:42Z-
dc.date.copyright2018-08-21
dc.date.issued2018
dc.date.submitted2018-08-17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史料文獻(依時代及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不著撰人,明‧馬蒔注證,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漢‧張機著,晉王叔和編,成無己注,《傷寒論》,臺北:中華書局,1982。
漢‧魏伯陽,《參同契》,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晉‧陶弘景校注,小嶋尚真、森立之重輯,岡西為人訂補解題,《本草經集注》,大阪:南大阪印刷センター,1972。
晉‧葛洪著,文體端、蔡鐵如整理,《肘後備急方》,收入蔡鐵如、王綿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8冊方書類一。
隋‧巢元方等著,丁光迪、倪和憲、吳考槃、劉輝、孫世發、張季點校,何江玥整理,《諸病源候論》,收入何清湖、周慎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22冊綜合類一。
唐‧孫思邈著,宋‧林億等校正,蔣士生、蔡鐵如整理,《備急千金要方》,收入蔡鐵如、王綿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8冊方書類一。
唐‧孫思邈著,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韓愈著,宋‧文讜注,王儔補注,《新刊經進詳註昌黎先生文集》。
宋‧唐慎微等,《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6。
宋‧張杲原著,明,俞弁續撰,《續醫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宋‧張杲,《醫說》,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宋,陳言著,路振平整理,《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收入何清湖、周慎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22冊綜合類一。
宋‧楊士瀛著,明‧朱崇正附遺,《仁齋直指》,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竇漢卿,《重校宋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第40冊。
元‧釋繼洪,《嶺南衛生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
明‧陳文治輯、繆希雍參訂,《瘍科選粹》,收入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第31冊。
明‧薛己著,李元聰整理,《口齒類要》,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17冊五官科類。
明‧王大綸,《嬰童類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收入吳唯等校注,《明清中醫名著叢刊》,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明‧朱燮元,《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十二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西周生輯著,袁世碩、鄒宗良校注,《醒世姻緣傳》,臺北:三民書局,1999。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收入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第30冊。
明‧李中梓撰,包來發、鄭賢國校注,《刪補頤生微論》,收入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明‧汪機著,陳桷匯輯,《石山醫案》,收入高爾鑫主編,《汪石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汪機著,《運氣易覽》,收入高爾鑫主編,《汪石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汪機著,陳桷匯輯,《外科理例》,收入高爾鑫主編,《汪石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會編,《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0。
明‧抱甕老人,《全圖今古奇觀》,北京:中國書店,1988。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收入葉川等校注,《明清中醫名著叢刊》,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
明‧陳司成著,高丹楓注釋,《黴瘡秘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明‧陳嘉謨,《本草蒙筌》,收入《新安醫籍叢刊》,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明‧陳實功著,譚新華、何清湖整理,《外科正宗》,收入賀菊喬、楊志波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13冊外科類一。
明‧陸人龍,《型世言》,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明‧黃標,〈重刊痘疹論後序〉,收入岡西為人著,郭秀梅整理,《宋以前醫籍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明‧萬全著,卜獻春、賀雙騰整理,《幼科發揮》,收入黃政德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16冊兒科類。
明‧虞摶著,黃惠勇整理,《醫學正傳》,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
明,夢覺道人、西湖浪子輯,《三刻拍案驚奇(原名《幻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明‧盧之頤著,《本草乘雅半偈》,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收入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第6冊。
明‧繆希雍原著,田代華、田鵬點校,《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明‧薛己等著,張慧芳、伊廣謙校注,《外科發揮》,收入盛維忠主編,《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明‧薛鎧等著,張慧芳、伊廣謙校注,《保嬰撮要》,收入盛維忠主編,《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明‧韓懋著,蔡鐵如整理,《韓氏醫通》,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25冊綜合類四。
清‧佚名輯,《尤、葉、竇三氏喉科》,收入國家圖書館館分館編,《稀見古代醫籍鈔(稿)本叢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2002,第21冊。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臺南:臺南北一出版社,1974。
清‧吳謙等編,《御纂醫宗金鑑》,臺北:宏業書局,1971。
清‧俞樾,《春在堂全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清‧洪金鼎著,周慎整理,《醫方一盤珠全集》,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30冊。
清‧胡文炳,《折獄龜鑑補》,收入楊一凡編,《古代判牘案例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清‧夏荃撰,《退庵筆記》,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
清‧高秉鈞,《瘍科臨證心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張璐,《本經逢原》,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張璐玉,《張氏醫通》,收入《中國醫學名著叢刊》,臺北:自由出版社,1964。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新興書局,1956。
清‧許克昌、畢法輯,《外科證治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夢雷,《新校本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清‧程國彭著,劉炳午、韓育明整理,《醫學心悟》,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30冊。
清‧黃庭鏡著,李點整理,《目經大成》,收入何清湖主編,《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第17冊五官科類。
清‧黃釗,《讀白華草堂詩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趙學敏著,何源校注,《串雅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清‧鍾吾山等,《笑笑錄》,臺北:廣文書局,1991。
張梅秀匯輯,《明實錄山西史料匯編》,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
(二) 近人研究(依姓氏筆畫排序)
1. 中文著作
王珮瑩,〈精神醫學凝視下的福爾摩沙──日治中期 (1916-1929)中村讓之地位建構與退化理論〉,《新北大史學》第3期 (2005),頁89-106。
王鴻泰,〈明清感官世界的開發與欲望的商品化〉,《明代研究》第18期 (2012),頁105-143。
王鵬惠,《族群想像與異己建構──明清時期滇黔異族書寫的人類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9。
皮國立,〈天花乎?梅毒乎?對同治皇帝死因的一些商榷〉,《歷史月刊》第184期 (2003),頁125-131。
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7。
吳雅婷,〈三蘇《南行集》所見宋代士大夫的行旅活動與旅行書寫〉,《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頁89-99。
李孝悌,〈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三分 (2011),頁543-595。
李尚仁,〈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3分 (2003),頁445-506。
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 (1994),頁101-148。
杜正勝,〈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第8卷第4期 (1997),頁143-171。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收入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頁3-36。
汪維輝,〈《型世言》語言成分分析〉,收入何志華、馮勝利主編,《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
林秀蓉,〈文化身體──臺灣小説中「性病」敘事之污名與除名〉,《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33期 (2012),頁83-104。
林富士,〈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2004),頁87-93,收入林富士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頁7-21。
邱仲麟,〈明清的人痘法──地域流佈、知識傳播與疫苗生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3分 (2006),頁451-516。
范家偉,〈從醫書看唐代行旅與疾病〉,《唐研究》第7卷 (2001),頁205-228。
范家偉,〈地理環境與疾病──論古代醫學對嶺南地區疾病的解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1期 (2000),頁17-30。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3分 (2006),頁401-449。
張建,〈再造強權──準噶爾琿台吉策妄阿喇布坦崛起史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1分 (2015),頁62-64。
張嘉鳳,〈清初的避痘與查痘制度〉,《漢學研究》第14卷第1期 (1996),頁135-156。
張嘉鳳,〈清康熙皇帝採用人痘法的原因與時間試探〉,《中華醫史雜誌》第26卷第1期 (1996),頁30-32。
張嘉鳳,〈種痘得痘──中國人痘接種法的傳說、技術與儀式〉,收入徐光台主編,《科學、技術與社會通識教育系列講座教材》,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2,頁59-67。
張嘉鳳,〈十九世紀牛痘的在地化──以《ロ英咭唎國新出種痘奇書》、《西洋種痘論》與《引痘略》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4分 (2007),頁755-812。
張嘉鳳,〈生化之源與立命之門──金元明醫學中的「命門」試探〉,《新史學》第9卷第3期 (1998),頁1-48。
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病因觀〉,《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 (2001),頁37-82。
張嘉鳳,〈黃帝不能察其幼小──宋清之間小兒醫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位〉,《新史學》第24卷第1期 (2014),頁1-58。
梁永宣,〈中國十六、十七世紀有關梅毒的記載〉,「疾病的歷史」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梁其姿,〈從癩病史看中國史的特色〉,收入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297-329。
梁其姿,〈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2分 (1999),頁399-438。
梁其姿,〈麻風隔離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第5期 (2003),頁3-14。
梁其姿著,朱慧穎譯,《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C12譯自Angela Ki Che Leung, Lepros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梁其姿,〈明清預防天花措施之演變〉,收入《國史釋論》(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頁239-253。
梁其姿,〈疾病與方土之關係──元至清間醫界的看法〉,收入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357-389。
梁庚堯,〈南宋商人的旅行風險〉,《燕京學報》新22期 (2007),頁99-131。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陳勝崑,〈梅毒的起源及傳來中國的經過〉,收入氏著,《中國疾病史》(臺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74-81。
陳慶浩,〈《型世言》──一部佚失了四百多年的短篇小說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4期 (1992),頁106-112。
陳韻如,〈陰陽與精血──漢唐之間醫書中的房事疾病與性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7 (2010),頁1-56。
陳韻如,《漢唐之間醫方中的房事疾病與性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9。
程之範,〈我國梅毒病的歷史〉,原載《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年第1號,頁1-5。收入程之範原著,甄橙選編,《程之範醫史文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頁371-377。
程之範,〈我國皮膚性病科的歷史〉,原載《中華醫史雜誌》1995年第1號,頁18-23,收入程之範原著,甄橙選編,《程之範醫史文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頁364-370。
黃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 (2011),頁343-374。
劉寶玲,《以蟲為象──漢唐時期醫籍中的蟲》,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
蔡郁蘋,〈梅毒‧妓女‧山歸來──十七~十八世紀東亞貿易文化交流之一環〉,《成大歷史學報》第44號 (2013),頁145-186。
蔣竹山,〈明清江南地區有關痲瘋病的民間療法〉,《大陸雜誌》第90卷第4期 (1995),頁38-48。
蔣竹山,〈疾病的再現──明清時期中國對痲瘋病的社會想像〉,大漢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討論會會議論文,2001。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8。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收入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93-298。
韓家寶,〈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 (1625-1640)〉,《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 (2000),頁129-152。
2. 外文著作
Chia-Feng Chang, “ A General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and Taiwan, 1919-1999”,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édecine en Chine, Techniques de Santé et Histoire Sociale (Paris: CNRS/EHESS; et l’Institut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Collége de France, 2000).
Chia-Feng Chang, Aspects of Smallpox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PhD Dissertation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6).
Chia-Feng Chang, “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Politics, Diplomacy and the Military: The Case of Smallpox and the Manchus (1613-1795)”,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Vol.: 57. 2 (2002), pp. 177-197.
Chia-Feng Chang, “Dispersing the Foetal Toxin of the Body – Conceptions of Smallpox Aeti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in Lawrence Conrad & Dominik Wujastyk (eds.), 2000, Contagion: Perspectives from Pre-modern Societies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pp. 23-38.
Catherine Despeux(戴思博), “The System of the Five Circulatory Phases and the Six Seasonal Influences (wuyun liuqi), A Source of Innovation in Medicine under the Song(960-1279)”, 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 in Elisabeth Hsu (e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21-165.
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Joanna Grant, A Chinese Physician: Wang Ji and the Stone Mountain Medical Case Histories,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3.
Vinay Kumar, Abul K. Abbas, Jon C. Aster eds.,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Philadelphia: Elsevier/Saunders, c2013.
Jen-der Lee, “The Past as a Foreign Country: Recent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n Taiwan”,《古今論衡》11 (2004), pp. 37-58。
Patrick R. Murray, Ken S. Rosenthal, Michael A. Pfaller, Medical Microbiology, Philadelphia: Elsevier/Saunders, c2013.
Claude Quetél, History of Syphilis, translated by Judith Braddock and Brian Pike, translation of Le mal de Naples: Histoire de la syphil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ll, 1990[1986].
Charles E. Rosenberg, Explaining Epidemics: and Other Studies in History of Medici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Daniel Trambaiolo, “Antisyphilitic Mercury Drugs in Early Modern China and Japan”, Asiatische Studien, Vol:69 n.4 (2015), pp. 997-1016.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日.土肥慶藏,《世界黴毒史》,東京:朝香屋書店,大正十年(192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1339-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旨在討論明清時期醫家對楊梅瘡的認識,尤其是其病因、診斷與治療方法,檢視他們如何因應這個「古方未載」卻「蔓延通國,流禍甚廣」的新病。根據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明清時期醫家不僅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有所創新,拓展醫學照護的版圖,而他們所使用的藥物與處方也傳播海外,成為中外醫藥交流的一個實例;另一方面,醫者將楊梅瘡置入傳統醫學的知識體系與脈絡的同時,也持續複製舊有的刻板印象。再者,本文也透過觀察者與一般士庶對楊梅瘡的敘述,考察此一疾病在當代的形象與隱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yangmei chuang (syphilis) spread into many areas of China from the south. It gained its name because it caused “swollen red lesions shaped like yangmei (Myrica rubra, Chinese bayberry)” to appear on a person’s skin.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s of Ming-Qing medical experts, yangmei chuang had “never been recorded before.” They vigorously suggested many treatment methods, as well as variously discussed the etiology of this new disease.
Confronted with a new disease, how did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pond? How was it contextualized in existing knowledge systems? And how was the occurrence of a new disease explained? This study uses the case of yangmei chuang to investigate this process, including Ming-Qing medical experts’ knowledge of its etiology,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Ming-Qing period metaphors of yangmei chuang and images of the diseas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2T09:36: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1123001-1.pdf: 2547910 bytes, checksum: 8610b25c0eb0c4653171892a7e1eade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一)前言 1
(二)文獻回顧 3
(三)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明清醫家對楊梅瘡病因的認識 13
(一)運氣 14
(二)風土 15
(三)濕熱 19
(四)嗜慾 22
(五)傳染 26
(六)稟賦 31
(七)小結 34
第三章 明清醫家對楊梅瘡的診斷與治療 37
(一)明清醫家對楊梅瘡的診斷 38
(二)明清醫家對楊梅瘡的治療 42
1.水銀及其衍生物(水銀、輕粉、粉霜、銀朱) 42
2.土茯苓 55
3.生生乳 61
(三)小結 68
第四章 楊梅瘡的隱喻與疾病形象 72
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 92
引用書目 9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明清醫家對楊梅瘡的認識zh_TW
dc.titleThe Medical Understanding on the Yangmei Chuang Disea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貞德(Jen-der Lee),林富士(Fu-shih Lin)
dc.subject.keyword楊梅瘡,梅毒,輕粉,土茯苓,生生乳,陳司成,黴瘡秘錄,zh_TW
dc.subject.keywordyangmei chuang,syphilis,corrosive sublimate (qingfen),Radix China,shengshengru,Chen Si-cheng,Meichuang Mil,en
dc.relation.page10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80389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8-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7-1.pdf2.4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