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68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傅申(Shen C. Y. Fu)
dc.contributor.authorMing-Yi Kaoen
dc.contributor.author高明一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1:49:30Z-
dc.date.available2011-08-16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1:49:30Z-
dc.date.copyright2010-08-16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8-01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日文書目
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17刷)。
(宋)王應麟,《玉海》,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946-950子部.類書類。
(宋)宋徽宗勑編,《宣和博古圖》,收入《四庫全書》840子部.譜錄類146。
(宋)歐陽修,《集古錄》,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681。
(宋)趙明誠,《金石錄》,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681。
(宋)呂大臨,《考古圖》,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840。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674。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古器說〉,收在《四庫全書》子部三四三.小說家類1037。
(宋)劉敞,《公是集》卷三十六,收在《四庫全書》(台灣商務,1983)1095.集部.別集類84。
(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收在《四庫全書》647史部.政書類405。
(宋)鄭樵,《通志》,收在《四庫全書》409-410史部別史類。
(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民84])子部雜家類.第108册。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說》,收錄於楊家駱主編《玉石古器譜錄》(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藝術叢編第一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第35冊。
(明)顧起元、張惠榮校點,《客座贅語》(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5)。
(清)文慶、李宗昉等纂修,《欽定國子監志》(道光十九年(1839),北京首都圖書館藏本;北京古藉出版社,1998)
(清)王士祿著、張潮輯,《焦山古鼎考》,收在《中國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2004)第十六冊.古代銘文及考釋。
(清)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4冊(台北:台灣商務,1940初版,1976台一版)。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6月〕。
(清)朱筠,《笥河文集》卷一,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2002)集部.別集類140。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6月〕。
(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安徽:黃山書社,1994)。
(清)甘熙,《白下瑣言》,收在《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10(台北市:新興,民66(1977))。
(清)弘曆,《御製文集》,收在《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01。
(清)阮元,《石渠隨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81(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序)。
阮元,《山左金石志》,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909。
阮元,《兩浙金石志》,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910。
阮元著、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5月)。
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收在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民56[1967])688《文選樓叢書》29-30。
阮元,《小滄浪筆談》(台北:廣文,民59[1970])。
阮元,《定香亭筆談》,收在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688《文選樓叢書》22。
阮元,《詁精精舍文集》,收在收在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672《文選樓叢書》6。
阮元,《漢延熹西嶽華山碑考》,收在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696《文選樓叢書》30。
阮元,《廣陵詩事》,收在江慶柏主編《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揚州市:廣陵書社,2007)6。
阮元等撰;彭衛國、王原華點校,《疇人傳彙編》(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3月)。
(清)何紹基著、曹旭點校,《東洲草堂詩集》上、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清)李斗撰、王軍評注,《揚州畫舫錄》(插圖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清)李文藻,《歷城縣志》,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694。
(清)李玉棻,《歐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收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74(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李瑞清,《清道人遺集》,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二輯416(台北縣:文海,民58(1969))。
(清)徐珂,《清稗類鈔》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3刷)。
(清)梁詩正、蔣溥,《西清古鑒》外二種,《四庫藝術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
(清)畢沅,《關中金石記》,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907。
(清)畢沅,《中州金石記》,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912。
(清)孫星衍,《平津館文稿》,收在清•朱記榮輯《槐廬叢書》二編(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0(1971))。
(清)黃易,《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收在《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1)(台北︰新文豐,民75(1986))。
(清)黃易,《岱巖訪古日記》,收在《歷代日記叢鈔》33(北京市:學苑,2006)。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收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38。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收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55。
(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收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55。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892。
(清)張之洞著、陳居淵編、朱維錚校,《書目答問》(香港:三聯書局,1998年7月)。
(清)張貞,《杞園集》,收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28冊。
(清)張廷濟,《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台北:台聯國風,民69(1980))。
(清)張廷濟,《清儀閣題跋》,,收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4月)11冊。
(清)張燕昌,《金石契》(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0[1971])。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收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89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錢泳,《履園叢話》,《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813-814(台北:文海,1981)。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收在《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10(天津古籍,1999)。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台北:台灣學生,1971)。
(清)吳榮光,《吳榮光自訂年譜》,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七輯764-5。
(清)吳榮光,《筠清館金石文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902。
(清)許槤,《古均閣寶刻錄:漢夏承碑》序文(民國戊午(七)年(1918)石印本,據清咸豐八年(1858)海寧許氏雙鉤本摹刻石印)。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說分第六〉,《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清)張之洞著、陳居淵編、朱維錚校,《書目答問》(香港:三聯書局,1998年7月)。
(清)張鑑等著、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清)陳介祺,《傳古別錄》
(清)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收在繆荃孫、鄧實編《古學彙刊》5(揚州市:廣陵書社,2006)。
(清)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台北:世界書局,民49(1960))。
(清)繆荃孫,《續碑傳集補》,收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120-123(台北:民文書局,1985)。
(清)羅士琳,《周無專鼎銘考》,收在《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十六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清)羅振玉,《永豐鄉人稿.甲稿.雪窗漫稿》,收在《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文華出版公司,民57(1968))冊一。
《天下書院總志》上,收在《史料六編》〔台北:廣文書局,民63〕。
專著與圖錄
(日)下田彌三郎編,《書道全集(中日韓)》(東京:平凡社,昭和5年-7年(1930-1932))。
支偉成著,《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收在《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民74〕
王世民,《商周銅器與考古學史論集》(台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3月)。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10月)。
(日)日下部鳴鶴述、池田常太郎編,《書訣》(東京市:岡田虎太郎,大正6年(1917))。
(日)日下部鳴鶴著、井原錄之助編,《鳴鶴先生叢話》(東京市:昭文堂,大正14年(1925))。
(日)《內藤湖南全集》第八卷(東京:筑摩書坊,1969)。
(日)中田勇次郎責任編輯,《中國書道全集》(東京:平凡社,昭和63年(1987))。
(日)中田勇次郎編、洪惟仁譯,《書道全集》(台北:大陸書局,1989年1月)。
(日)西川寧編,《二金蜨堂遺墨》(二玄社:昭和54(1979))。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04)。
朱劍心,《金石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台二版)。
甘懷真,《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7.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台北:喜馬拉亞基金會,2003)。
佚名,《清儒尺牘》(台北市:廣文書局,民61(1972))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4月)。
杜勇、沈長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李零,《鑠古鑄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沈津,《中國文哲專刊24.翁方綱年譜(清乾嘉學派經學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夷夏編,《梁啟超講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吳東邁編,《吳昌碩談藝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10月)。
(日)近藤高史,《明治書道史夜話》(東京都:藝術新聞社,1991)。
林慶彰主編,《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
周文林編,《中國名碑三種:〈孟孝琚〉、〈爨寶子〉、〈爨龍顔〉》(昆明市:雲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林柏亭主編,《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12月)
東京國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朝日新聞社,《中日古代書法珍品特集》(下)碑帖卷(上海:上海博物館,2006)
(日)河井荃廬監修,《支那墨蹟大成》第六卷.冊頁二(短頁)(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49年(1974)10 月)。
金丹,《美術學博士論叢:包世臣書學批評》(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
徐康撰、 孫迎春校點,《前塵夢影錄》(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紀宏章,《傳拓技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姚名達撰,嚴佐之導讀,《中國目錄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
袁行雲,《許瀚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11月)。
施安昌,《漢華山碑題跋年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日)春名好重,《日本書道史》(京都:淡交社,昭和49年(1974)初版、昭和63年(1988)11月再版)
(日)神田喜一郎,《中國書法の二大潮流.ハーバード燕京.同志社,東方文化講座第十三輯》(京都市:ハーバード燕京.同志社,東方文化講座委員會,1954)。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41)。
----,《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1994)。
梁啟超原著、楊勇考正,《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啟業書局,民61)。
馬宗霍,《書林藻鑑.書林紀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3年7月再版)
郭沫若翻譯,《美術考古一世紀》(上海:新藝文出版社,1954)。
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上、中、下三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陳東輝,《阮元與小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年12月)。
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6月)。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莊素娥,《高鳳翰繪畫研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葉昌熾撰、柯昌泗評《考古學專刊.丙種第四號:語石.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月)
葉國良,《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頁1-2。
葉鵬飛,《中國書法家全集:阮元、包世臣》(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黃俊傑,《東亞文明研究叢書68.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辨證》(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黃惇、周積寅,《中國書法全集65.清代:金農、鄭燮》(北京:榮寶齋,1997)。
黃愛平,《清史研究叢書: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趙士煒,《中興館閣書目輯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
閩爾昌纂錄,《碑傳集補》五十卷,收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民文書局,1985)綜錄類120-123。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
盧輔聖主編; 崔爾平,江宏副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市:上海書畫,1992-)。
單國強,《禹之鼎》(台北:錦繡出版社,1996年6月)。
薛永年,《揚州八怪考辨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薛龍春,《鄭簠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年12月)。
震鈞輯,《國朝書人輯略》卷六,收在《清代傳記叢刊》085。
劉江、王似峰編,《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北京:榮寶齋,1998年11月)。
劉盼遂輯,《段玉裁先生年譜》,收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風出版社,1966〕191。
劉德美,《阮元學術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86)。
劉雨編纂,《乾隆四鑑綜理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7月)。
鄧實、繆荃孫編,《古學彙刊》五(揚州市:廣陵書社,2006)。
謝國楨編:《吳平齋尺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72輯,714冊(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
穆欣,《述學譚往—追憶在《光明日報》十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12月)。
穆孝天、許佳瓊,《鄧石如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嚴榮編,《清王述庵先生昶年譜》,收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7〕。
顧吉辰主編,《錢大昕研究》(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年12月)。
顧詰剛編,《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期刊論文
丁亮〈「名」在中國上古之變遷〉,收在國立台灣大學主編《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出版,民94年(1995)12月)。
(日)中田勇次郎,〈淳化閣帖〉,收在《中田勇次郎著作集》(東京:二玄社,1984),第三卷,頁215-275。
王世民,〈北宋時期的制禮作樂與古器研究〉,收入《揖芬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王連起,〈元陸繼善摹蘭亭考〉,《文物》2006年第5期,頁87-96。
王連起,〈定武蘭亭吳炳本、獨孤本考略〉,《書法叢刊》2006年第3期,頁23-35。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頁1-33。
白謙慎,〈試論清代金石學派的復興對八大山人晚期書風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3期(1995),頁89-124。
白謙慎,〈十七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山西的學術圈對傅山學術與書法的影響〉,《美術史研究集刊》5期(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1998),頁183-217。
白謙慎,〈1886年吳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藝術活動〉,收入華人徳、葛鴻禎、王偉林主編《明清書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世紀出版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頁415-428。
朱惠良,〈臨古之新路—董其昌以後的書學發展研究之一〉,《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卷第三期(1993年春季),頁51-94。
朱道衛,〈二王書法地位的變遷〉,《書法研究》97輯(2000年5期),頁25-31。
仲威,〈宋拓真本《寶晉齋法帖》考〉,收在《中國法帖全集11.(宋)寶晉齋法帖》(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頁1-9。
何佑森,〈阮元的經學及其治學方法〉,《故宮文獻》第2卷第1期(1970年12月),頁19-34。
何傳馨,〈故宮藏〈定武蘭亭真本〉(柯九思藏本)及其相關問題〉,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頁331-344。
何傳馨,〈王羲之報平安—略談〈平安何如奉橘〉〉,《故宮文物月刊》247期(2003:10),頁4-17。
何傳馨,〈博古、擬古與變化—十六至十八世紀仿古風氣下的繪畫〉,收入李玉珉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12月),頁290-297。
何傳馨,〈〈定武蘭亭真本〉跋〉,《大觀:北宋書畫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12月),頁312-317。
何廣棪,〈《乾隆石经》考述〉,收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1期。
余思穎,《篆分真草只一事:何紹基的碑學書法成就及地位》(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岑溢成,〈傅斯年《性命古訊辨證》之方法學意義〉,《第二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1996年3月),頁203-218。
李文蘭《黃易訪碑圖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貴生,〈阮元文論的經學義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297-320。
李霖燦,〈是一是二圖和宋人著色人物圖—故宮讀畫劄記之十五〉,《大陸雜誌》39卷1期(1969),頁37-39。
李學勤,〈齊侯壺的年代與史事〉,《中華文史論叢》 2006 年2 期(總第二十八期),頁1-6。
吳國豪,《晚明文人的書法生活》(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8)
(日)杉村邦彥,〈內藤湖南の書的世界〉,《書論》13號.內藤湖南專輯(枚方市:書論研究會,1978年秋)。
林存陽,〈《史籍考》編纂始末辨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1期,頁135-150。
林良如,《邵晉涵之文獻學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逸欣,《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業強,〈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補說〉,收在莫家良編《書海觀瀾: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12月),頁21-52。
林業強,〈華山碑雜考之三:錢寶甫刻本殘石〉,《書法叢刊》2002年3期(總71期),頁68-75。
金丹,〈阮元金石書法年表〉,《書法研究》117輯(2004年1期),頁96-110。
宗榮,〈關於蘭亭八柱帖〉,《書譜》31期(1979.12),頁40-41。
紀宏章〈淺談拓器物圖形〉,《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期。
周長源,〈阮元摹刻《西嶽華山廟碑》和摹補碑中缺字的巨硯〉,《文物》1992年第8期,頁86-89。
周延良,〈宋代古器圖錄學的社會文化背景〉,《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2期 。
郭沫若,〈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僞〉,《文物》1965年第6期,頁1-25。
孟憲均,〈許槤和《古均閣寶刻錄》〉,《收藏家》1995年第四期(1995:8)總12期(北京:收藏家雜誌社),頁58-60。
胡藝,〈鄭簠年譜〉,《書法研究》,總49輯(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頁109-124。
徐邦達,〈王羲之〈蘭亭序〉摹臨本前後七種合考〉,《書譜》44-49期(1982年6月至12月)。
徐紅梅,〈清代北碑學理論概述〉,《書法研究》118期(2004年2期),頁23-32。
耿慧玲,《金石學歷史析論》(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高明一,〈沒落的典範:「集王行書」在北宋的流傳與改變〉,《美術史研究集刊》23期(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7年9月),頁81-136。
高明一,〈風流遺恨:宋徽宗的書學改革〉,《故宮文物月刊》 期(2008年8月),頁-。
許雅惠,〈《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的版印特點與流傳—從中研院史語所藏品談起〉,《古今論橫》第18 期(2008.10),頁76-96。
馬子雲〈傳拓技法〉,《文物》1962年10至11期。-
馬季戈,〈鄭簠的隸書藝術及其影響〉,《書法叢刊》2002年2期(總70期),頁70-75。
(日)清原石門撰、谷川雅夫譯,〈四山摩崖研究〉,《北朝摩崖刻經研究》(山東:齊魯出版社,1991年12月),頁191-210。
喻蘅,〈〈蘭亭序〉論戰:二十五年綜析與辨思〉,《復旦學報》(社會科學)(1991:3)
孫廣海,〈阮元研究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總99期(2006年8月),頁1-14。
袁玉紅,〈阮元與〈積古圖〉〉,《文物天地》2006年第11期,頁68-69。
陳秀,〈端方與《陶齋評權圖》〉,《收藏家》2000年第5期(2000:10)總43期(北京:收藏家雜誌社),頁40-41。
陳芳妹,〈商周青銅器研究的課題與方法〉,《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中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960-969。
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會編,《學術史與方法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181-248。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期(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3),頁37-160。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頁267-332。
陳芳妹,〈金學、石學與法帖傳統的交會—《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7年三月),頁67-114。
陳雅飛,〈乾嘉幕府的碑帖風尚—以錢泳為視角〉,收在莫家良主編《墨海觀瀾二:楹聯•帖學•書藝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2007年3月),頁147-180。
陳雅飛,〈從金石學到碑學書法—以十八世紀晚期幕府學術圈為中心〉,收在莫家良主編《合璧聯珠二:常樂在軒藏清代楹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2007),頁31-43。
桑椹,〈青銅器全形拓技術發展分期研究〉,收在《東方博物》(浙江大學出版社)第12輯(2004:8),頁32-39。
桑椹,〈全形拓之傳承與流變〉,《紫禁城》(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5期,頁52-56。
桑椹,〈百年回眸:吳昌碩〈鼎盛圖〉〉,《文物天地》2004年9月,頁25。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民71(1882))
曹泳蘭,《錢大昕之石刻學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6月)。
莫家良,〈從幾件出土石刻書蹟論宋代書法的若干問題〉,收在《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道學會,1998),頁拾壹1-41。
莫家良,〈《蘭亭序》與宋高宗—南宋古典書風的復興〉,收入《蘭亭論集》,頁393-403。
張光賓,〈定武蘭亭真跡〉,《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卷第一期(1985:4),頁29-35。
張臨生,〈真贗相掺的國子監周范十器〉,《故宮文物月刊》73(1989:4),頁34-56。
張崟,〈詁經精舍初稿〉,《文瀾學報》第2卷第1期(1936年3月),頁487-553。
張郁明,〈金農年譜〉,《朵雲》21期(1989),頁64-84。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05》(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傅斯年,《性命古訊辨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4月)
黃克武,〈詁經精舍與19世紀中國教育、學術的變遷〉,《食貨月刊》(復)13卷第5、6期(1983年9月),頁70-79。
黃惇,〈趙孟頫與《蘭亭》十三跋〉,收入《蘭亭論集》,頁406-419。
黃愛平,〈阮元學術論述〉,《史學集刊》1992年第1期,頁32-39。
黃愛平,〈乾嘉漢學治學宗旨及學術實踐探析—以戴震、阮元為中心〉,《清史研究》第3期(2002年8月)
楊新,〈明人圖繪的好古之風與古物市場〉,《文物》1997年第4期,頁53-61。
單國強,〈肖像畫性質初探〉,《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第六回シンボジアム:肖像》(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HISTORICAL STUDIES 6)1990年3月(京都大學: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頁1-7。
華人德,〈論東晉墓誌兼及蘭亭論辯〉,《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1995年秋季),頁27-62。
董鐵柱,〈阮元創辦學海堂之因初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2006年5月)
楊開飛,〈阮元書法品評標準〉,《書法研究》117輯(2004年1期),頁85-95。
盧慧紋,〈漢碑圖畫出文章—從濟寧州學的漢碑談十八世紀後期的訪碑活動〉,《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6期(2009:3),頁37-79
蔡鴻茹,〈黃易《得碑十二圖》〉,《文物》1996年第3期,頁72-79。
蔡宜璇,《古樹新花:吳昌碩(1844-1927)的石鼓文》(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韓巍,〈宋代仿古製作的“樣本”問題〉,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宋韻—四川窖藏文物精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魏白蒂,〈《四庫全書》纂修外一章:阮元(1764-1849)如何提挈與促進嘉道時代的學術研究〉,收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
英文著作
Bennett, Elizabeth Foard, a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artis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nn Arbor,Mich:UMI,1987,c1984)
Benjamin A. Elman,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曾藍瑩,〈遺跡探索與記憶重塑,黃易嵩洛訪碑圖冊〉/”Retrieving the past, Inventing the Memorable: Huang Yi’s(1744-1801) Visit to Song-Luo moument,” in mouments and memory. Made and Unmade, ed Robert Nelson & Margaret Oli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pp37-58。
Thomas Lawton, “Rubbings of Chinese Bronzes”,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Bulletin 67(Stockholem,1995),pp7 -48。
Wei,Peh-Ti,The Value and Limitation of the Palace Archives for Biographical Research : the Case of Juan Yuan.” In Chieh-hsien Ch’en ed.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h’ing Archives Symposium.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82, pp. 311-323.
Wei,Peh-Ti,“Private Patronage of Scholarships and Learning during the Mid-Qing: Ruan Yuan and the Scholars around Him.”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1 (1991), pp. 40-6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68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是以阮元對金石研究的推動,來看在清代金石成為獨立學門以及書體研究對於書法藝術與學術議題的影響之個案研究。阮元關於金石活動最重要的文獻是〈金石十事記〉,最重要的書法理論是〈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本論文即是據此而開展。
在阮元之前的金石研究,特別是古器,現今稱為青銅器以北宋為一高潮,除了士大夫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外,宋徽宗據此而作的禮樂仿古,成為中國歷史的高峰。南宋以後,古器成為賞玩,甚至成為一種繪畫的題材。金石的另一類是石刻材料,從北宋歐陽修定義為歷史研究的材料之後,一直到明末才有依據石刻材料而寫成的書法史的書籍,並成為書法的臨仿範本。阮元的出現,對於金石學的發展產生的質的改變,就圖像而言,阮元之後出現一系列表述收藏「金」或「石」的肖像畫,這是過去所無。同時,阮元將「金」與「石」視為整體的概念來推動,並引發後來的學者思考金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學門來看待,這也撼動了吾人將「金石學」常識性地認為是從北宋就是一個獨立學門。
阮元的金石學活動主要是書籍的編纂︰「金」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與「石」的《山左金石志》,以及與對於「金」:《散氏盤》、「石」:《石鼓文》、《華山碑》這重要古物的複製。《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重要性是清代皇室之外的另一條古器收藏系統,二者幾乎無關聯性,該書呈現當時的收藏與最高的學術成就。《山左金石志》則是代表了山東訪碑文化的成熟與地方人士努力的學術成果。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其實是考據史學下,依據石刻材料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若將金石書法視為學術的一個面向,筆者要解釋現今的清代書法代表人物鄧石如代當時為何如此被不被受重視,以及後來為何會提升至無以復加的地位;吳昌碩書寫的《石鼓文》的自我詮釋,也要放在金文學興盛的學術氛圍之下,才得以理解。
筆者最後會探討阮元其他面向的影響雖不直接,卻深遠而巨大,如二十世紀的「蘭亭論辯」,以理解阮元的出現,改變了吾人的書法史觀。關於金石學的研究,要有充分的視覺材料才得以完成,這也正是學界對於阮元關於金石學的研究起步如此之晚的原因。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49:3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D91141002-1.pdf: 8706946 bytes, checksum: 52a5fa1899aa120294c4baf1d1de2c7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研究回顧:學界忽略的研究—阮元的金石活動 1
第一章 「金」、「石」在阮元之前的發展 11
第一節 北宋:「古器之道大顯」的時代 11
「金石」與「古器」的名詞定義 11
北宋士大夫的古器研究 14
宋徽宗的議禮:「追述三代之意」 20
第二節 南宋至明末清初:鑑古清玩與「金石」文字 27
鑑古清玩:古器成為賞鑑知識以及文房清玩 27
「金石」文字:石刻史料與書法學習 35
第三節 清代「金石學」發展的關鍵者:阮元 42
表述「金」、「石」收藏家身分的肖像畫 42
「金石」的學術歸類:《四庫全書》與《書目答問》 50
第二章 阮元〈金石十事記〉的學術活動 56
第一節 阮元在北京的文化活動 58
協修《石渠寶笈續編》 61
校刊《石刻十三經》 63
皇家圖書和石刻材料的關係 68
第二節 阮元在山東的金石活動 71
山東的訪碑文化 73
《山左金石志》的編纂:山東石刻的學術價值 77
訪碑面向的擴大:摩崖石刻 81
第三節 阮元在浙江的金石活動 88
《石鼓文》的復原:官、私學教育推動金石研究 88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皇室外的重要古器書籍 98
第四節 阮元對「金」與「石」的古物複製 108
《散氏盤》的模鑄 108
《華山碑》的摹刻與復原 111
第三章 清代金石書法:學術乎?藝術乎? 119
第一節 阮元〈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研究 119
文章定位:隸書書體的「考史」 121
核心論述:隸書書體的「正傳」 127
阮元書法與書論的關係 136
〈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流傳與後世的理解 143
第二節 揚州書畫家、乾嘉金石家的臨書 148
金農、黃易的臨《華山碑》 149
鄭燮的「六分半書」、張廷濟臨「四體書」 155
第三節 金文學對於篆書的影響 159
鄧石如書壇地位的轉變 160
吳昌碩以金文筆法寫《石鼓文》 168
第四章 阮元對「金石學」的相關影響 176
第一節 金石成為獨立的學門 176
阮元晚年《齊侯罍》的學術活動 176
清代金石學走向民初的古器物學 182
第二節 古器搨本的使用 190
文字搨本的精求:六舟達受《剔燈圖》 190
全形拓與博古花卉:以《無專鼎》圖像為例 193
第三節 二十世紀的蘭亭論辯 205
蘭亭論辯的催生:「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206
阮元對《蘭亭序》態度的轉變 209
出土文字對書體研究的影響 215
結論 219
參考文獻 227
附表 241
圖版 328
附表1 阮元交遊與金石學術活動一覽表(附相關事跡)
附表2 金石與書畫家年表
附表3-1《山左金石志》卷七至卷十資料分析
附表3-2《山左金石志》卷七至卷十資料細目
附表4-1孫星衍《寰宇訪碑錄》資料分析
附表4-2孫星衍《寰宇訪碑錄》資料細目
附表4-3歷代金石著錄所蒐集的石刻年代分布數量
附表5-1《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一至卷八商周器一覽表
附表5-2《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一至卷八的藏器提供者
附表5-3《積古齋鍾鼎彝器款釋》江德量摹本與《積古齋鐘鼎彝器稿本》
第三卷重出器
附表5-4《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阮元藏搨、摹本
附表5-5《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阮元手搨本
附表5-6《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趙魏藏搨本
附表5-7《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趙秉沖摹本
附表5-8《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與《山左金石志》重出器
附表6 書法書籍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的分類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積古煥發:阮元(1765-1849)對「金石學」的推動與相關影響zh_TW
dc.titleRuan Yuan (1765-1849) 's Promotion of Epigraphy and Its Impac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芳妹,周鳳五,何傳馨,盧慧紋
dc.subject.keyword阮元,金石學,金石十事記,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蘭亭論辯,zh_TW
dc.subject.keywordRuan Yuan,Epigraphy,Ten Contributions on Epigraphy,The Dissertation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Calligraphy Schools,The Dissertation of Northern Stele and Southern Rubbing,Lanting lunbian,en
dc.relation.page36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0-08-0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8.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