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2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傅申(shen F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Xi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宜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1:10:1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12-1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1:10:1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2-25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2-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史料】
《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百十二,《明清實錄內連網版》,頁2860。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卷300 。 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二十九•知不足齋叢書》(台 北:藝文印書館),1967。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1281。 ———,《藝苑卮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卷。 ———,《觚不觚錄》,(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王穉登,《吳社編》收入陳繼儒輯,《寶顏堂祕笈十一》(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國朝吳郡丹青志》收入黄賓虹,鄧實編;嚴一萍補輯,《美術叢 書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王百穀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5,頁1~417。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台北:正中書局),1958。 申時行,〈王徵君百穀先生墓表〉,《賜閒堂集》卷之二十二,《四庫存目》 集部134,頁465~467。 朱期昌,〈明周之士書家評〉,《游鶴堂墨藪》,《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十。 朱謀垔,《續書史會要》 》,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814(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吳寬,《匏翁家藏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李維楨,〈才難篇〉,《大泌山房集》卷三五,《四庫存目》集部151,234~235。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北京:中華書局),1959。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 郁逢慶,《書畫題跋記》 卷一,(台北:漢華出版社),1970。 邵寶,《刻杜少陵先生詩分類集註》(二)(台灣:大通書局),1974。 袁中道,《珂雪齋外集》卷十,《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6。 范允臨,《輸寥館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1冊(北京:北 京出版社),2000。 孫鑛,《書畫跋跋》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卷816,頁816-32。 程君房,《程氏墨苑》(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6。 屠隆,《百榆集》,《四庫存目》集部180。 黃汝亨,《寓林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9。 張廷玉等,《明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301 。 張丑,《清河書畫舫》,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1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 豐坊,《書訣》,收入《美術叢書》(台北:藝文出版社),1975。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市 : 明文),1991。 謝肇淛,《小草齋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6。 ———,《小草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7。 佚名撰修,《無錫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 : 中華書局),1990。 【論著】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 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頁101~148。 ———,〈明清間世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第二 十四卷第三期,2007。 ———,〈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眞、呂妙 芬主編《禮教與情慾 : 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市: 中硏院近史所),1999,頁73~123。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李孝悌編 《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頁1~58。 尹吉男,〈明代後期鑒藏家關於六朝繪畫知識的生成與作用〉,《中國美術史論文 集》,頁223~229。 石守謙,〈《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與研究所 集刊》64.2,1993。 白謙慎,〈雜書卷冊和晚明文化生活〉,《二000年書法論文選集》抽印本 ,2000。 朱萬章,〈王穉登及其書法藝術〉,《書法叢刊》1996第一期總45期,頁30~31。 朱天曙,《中國書法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1。 李蕭錕,〈帖學書法的迷思與醒悟─明清文人書法新美學觀〉,《明末清初書法 展─文人》(台北:何創時基金會),1988,頁12~17。 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故宮博物院),1993 周道振,《文徵明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崔瑞德、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 傅申,《海外書跡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明末清初的帖學風尚〉,《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台北: 歷史博物館),1994,頁309~374。 ——,〈董其昌書學之階段及其在書史上的影響〉,《中國書法全集.董其昌》(北 京: 榮寶齋),1991,頁19~22。 ——,〈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 2003年9月,頁205~282。 黃惇,《中國書法史 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葛鴻楨,《論吳門書派》(北京:榮寶齋),2005。 馬泰來,〈明代文物大賈吳廷事略〉,《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1995,頁397~409 ———,〈餘清齋主人吳廷與錦衣劉承禧─晚明二書畫收藏家傳略〉,《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會),2001,289~298。 柯律格,《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台北:石頭出版社),2009。 耿明松,〈《吳郡丹青志》的編撰特點與畫史價值〉,《湖北大學學報》,2009 年7月,頁122~125。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2,6),頁187~218。 ———,〈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2002年第二期。 ———,〈論晚明士大夫〉,齊魯學刊,1991年第二期,頁58~62、82。 郭果六,〈書聖法帖與帝王題識─ 試尋院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較早面 貌並談乾隆皇帝的帖上題識〉,《故宮文物月刊》第312期,頁52~61。 張淑蘭,〈王穉登書法藝術及其他〉,《書法叢刊》1997第三期總第51期,頁27~28。 張光賓,〈陳汝言的荊溪圖〉,《故宮文物月刊》,第1期(1983年4月),頁71-73。 楊臣彬,〈談明代作偽〉,《文物》第四期(1990),頁72~87。 楊新,〈明人圖繪的好古之風與古物市場〉,《 文物》,1997 年第四期,頁53~67。 葉康寧,〈明代中晚期的雅賄之風與書畫交易〉,《文史知識》,2009年11期。 劉小鈴,《盛唐八分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頁 344~443。 蔣復璁,〈倪瓚題陳汝言荊溪圖〉,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元四大家》(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頁61-62。 井上充幸,〈明末の文人李日華の趣味生活─『味水軒日記』を中心に─〉,《東 洋史研究》 第59巻第1号京都市 : 政經書院 ),2000年6月,頁1~28 增田知之,〈明代法帖刊行與蘇州文氏一族〉,《書法叢刊》2009年第二期,總108期,頁82~96 神田喜一郎,〈中國書道史 13 明二、清一〉,《書道全集》第十三卷明Ⅱ.清Ⅰ,頁8~10。 Craig Clunas, Connoisseurs and aficionados: the real and fake in Ming China (1368-1644), from the chapter 14 of ‘Mark Jones, why fakes matter: essays on problems of authenticity, (Britain 1992), p151 ~p152。 【學位論文】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宜均,《明代雲間書派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何碧琪,《清代隸書與伊秉綬》,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1。 黃朋,《明代中期蘇州地區書畫鑒藏家群體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2。 許兆宏,《拓片修復與保存之研究-以「晉平西將軍孝侯周府君之碑」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2006。 張雅萍 ,《「畫眼」之「正眼」-明代繪畫收藏品在藝術場域與藝術市場的流動 性與社會性》,東海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2007。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羅啟倫,《創意師古—元代書法復古下的篆書發展與諸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20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要
筆者將時空間所形塑的「區域」,觀察明代中後期蘇州文人士大夫藉由自我認同的區域意識,將蘇州地區長久以來歷史文化的積澱與耕耘,成為全國文化主導區域。從明代中期開始,在蘇州的文人士大夫,便以身為蘇州人為傲,從王鏊主持撰寫的《正德姑蘇志》,到王穉登的《國朝吳郡丹青志》,與十七世紀文震亨所著《長物志》,蘇州文人們皆不斷的自我提醒與昭告外界:蘇州地區的文風是傲視全國。明代中期的吳門書派與畫派,在文徵明的時代達到最高點。文徵明過世後,到了十七世紀的松江地區的董其昌以成為「集大成」者為目標。董其昌認知到在書畫藝術中為了要提升自我區域風格的高度,將文徵明所代表的吳門書派視為對手而欲超越之。這時候在蘇州的藝文圈中最富盛名的「布衣」「山人」的身分就以王穉登莫屬。 本文以王穉登的生平、書蹟書事、吳門書畫收藏以及王穉登撰《國朝吳郡丹青志》,呈現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蘇州地區藝文活動活動,探究吳門地區在明代中後期的藝文活動。蘇州的藝術文化在明代中期的文人間形塑的巨大凝聚力與影響力,以「文徵明」為最重要的影響者,文徵明過世之後約五十年,吳門地區縱使失去了偉大的領導者,明代的藝壇失去了「大師」,但是至晚期蘇州文士們仍懷抱著以蘇州為傲的心境,繼續活躍於書畫藝術活動。 王穉登的書蹟在文徵明風格巨大影響之下,又具有個人特色,並非僅是被列為吳門書派的末流。王穉登的書事與鑒藏活動等藝文交遊活動,反映明代晚期蘇州地區仍是文化藝術的翹楚。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stract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pace-time--“the region ”, observes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elite &intelligentsia in Suzhou depend on self-approval region consciousness. Starts from Wang Ao(王鏊) ' GU-SU-ZHI (姑蘇志) ', to Wang Zhi-Deng(王穉登) ' GUO-CHAO-WU-JUN-DAN-QING-ZHI (國朝吳郡丹青志)', with the 17th century Wen Zhen-Heng (文震亨)' ZHANG-WU-ZHI(長物志) ', the Suzhou elite &intelligentsia all unceasing self-reminded to proclaim:“Suzhou 's culture is the top of the natio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Suzhou area was the satage of Wumen Art school(吳派) especially in Wen Zhengming's time. After Wen Zhengming passed away, Dong Qi-chang (董其昌)Leaded Song-Jiang Art school(松江派)into “Integration” in the 17th century.Dong Qi-chang cognition that no promoting the self-region style altitude , no surmounting Wumen Art school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Wang Zhi-Deng,the most famous “recluse” in Suzhou area,and the leader in Wumen Art school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His calligraphy and feat of art spreaded out Wumen Art school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till occupied the leader status of ar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10:1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4141002-1.pdf: 256421148 bytes, checksum: d214ca47ec3ef92315d5159103c7a54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緒論⋯⋯⋯⋯⋯⋯⋯⋯⋯⋯⋯⋯⋯⋯⋯⋯⋯⋯⋯⋯⋯⋯⋯⋯⋯⋯⋯⋯⋯⋯1 第一章 王穉登生平與活動背景 ⋯⋯⋯⋯⋯⋯⋯⋯⋯⋯⋯⋯⋯⋯⋯⋯⋯⋯7 第一節 明代中後期的蘇州文化 ⋯⋯⋯⋯⋯⋯⋯⋯⋯⋯⋯⋯⋯⋯⋯⋯7 一、吳門書派的歷史分期⋯⋯⋯⋯⋯⋯⋯⋯⋯⋯⋯⋯⋯⋯⋯⋯⋯7 二、王穉登在吳門書派的地位 ⋯⋯⋯⋯⋯⋯⋯⋯⋯⋯⋯⋯⋯⋯⋯11 第二節 王穉登的生平 ⋯⋯⋯⋯⋯⋯⋯⋯⋯⋯⋯⋯⋯⋯⋯⋯⋯⋯⋯13 一、少好儒 ⋯⋯⋯⋯⋯⋯⋯⋯⋯⋯⋯⋯⋯⋯⋯⋯⋯⋯⋯⋯⋯⋯15 二、中好俠 ⋯⋯⋯⋯⋯⋯⋯⋯⋯⋯⋯⋯⋯⋯⋯⋯⋯⋯⋯⋯⋯⋯21 三、晚好墨 ⋯⋯⋯⋯⋯⋯⋯⋯⋯⋯⋯⋯⋯⋯⋯⋯⋯⋯⋯⋯⋯⋯23 第三節 王穉登的藝文交遊 ⋯⋯⋯⋯⋯⋯⋯⋯⋯⋯⋯⋯⋯⋯⋯⋯⋯26 一、文氏一門 ⋯⋯⋯⋯⋯⋯⋯⋯⋯⋯⋯⋯⋯⋯⋯⋯⋯⋯⋯⋯⋯26 二、 蘇州地區文人名士 ⋯⋯⋯⋯⋯⋯⋯⋯⋯⋯⋯⋯⋯⋯⋯⋯⋯31 第二章 王穉登書蹟與書法風格 ⋯⋯⋯⋯⋯⋯⋯⋯⋯⋯⋯⋯⋯⋯⋯⋯⋯⋯37 第一節 行草書與行楷書風格 ⋯⋯⋯⋯⋯⋯⋯⋯⋯⋯⋯⋯⋯⋯⋯⋯⋯39 一、行草書書風分期 ⋯⋯⋯⋯⋯⋯⋯⋯⋯⋯⋯⋯⋯⋯⋯⋯⋯⋯39 二、行楷書書風分期 ⋯⋯⋯⋯⋯⋯⋯⋯⋯⋯⋯⋯⋯⋯⋯⋯⋯⋯52 第二節 王穉登隸書與引首 ⋯⋯⋯⋯⋯⋯⋯⋯⋯⋯⋯⋯⋯⋯⋯⋯⋯⋯55 一、明代隸書發展概況 ⋯⋯⋯⋯⋯⋯⋯⋯⋯⋯⋯⋯⋯⋯⋯⋯⋯55 二、 文徵明隸書 ⋯⋯⋯⋯⋯⋯⋯⋯⋯⋯⋯⋯⋯⋯⋯⋯⋯⋯⋯⋯58 三、 王穉登隸書引首 ⋯⋯⋯⋯⋯⋯⋯⋯⋯⋯⋯⋯⋯⋯⋯⋯⋯⋯60 第三章 王穉登賞鑒與晚明吳門區域意識⋯⋯⋯⋯⋯⋯⋯⋯⋯⋯⋯⋯⋯⋯⋯66 第一節 晚明書畫鑒藏、著錄與王穉登書畫鑑賞審美觀⋯⋯⋯⋯⋯⋯66 一、明代收藏概述與書畫著錄 ⋯⋯⋯⋯⋯⋯⋯⋯⋯⋯⋯⋯⋯⋯66 二、王穉登書畫鑑賞活動與與審美觀 ⋯⋯⋯⋯⋯⋯⋯⋯⋯⋯⋯70 第二節《國朝吳郡丹青志》中區域意識的表現⋯⋯⋯⋯⋯⋯⋯⋯⋯81 一、《國朝吳郡丹青志》的成書 ⋯⋯⋯⋯⋯⋯⋯⋯⋯⋯⋯⋯⋯82 二、《國朝吳郡丹青志》內容與意圖 ⋯⋯⋯⋯⋯⋯⋯⋯⋯⋯⋯85 結論⋯⋯⋯⋯⋯⋯⋯⋯⋯⋯⋯⋯⋯⋯⋯⋯⋯⋯⋯⋯⋯⋯⋯⋯⋯⋯⋯⋯⋯⋯96 【附表1】王穉登有紀年題跋的作品 ⋯⋯⋯⋯⋯⋯⋯⋯⋯⋯⋯⋯⋯⋯⋯⋯100 【附表2】王穉登無紀年題跋的作品 ⋯⋯⋯⋯⋯⋯⋯⋯⋯⋯⋯⋯⋯⋯⋯⋯104 【附表3】王穉登簡明年表與作品 ⋯⋯⋯⋯⋯⋯⋯⋯⋯⋯⋯⋯⋯⋯⋯⋯⋯107 【圖版目錄】 第一章第二節【圖 A~B】⋯⋯⋯⋯⋯⋯⋯⋯⋯⋯⋯⋯⋯⋯⋯⋯⋯⋯111~112 第二章第一節【圖 1~38】⋯⋯⋯⋯⋯⋯⋯⋯⋯⋯⋯⋯⋯⋯⋯⋯⋯⋯113~165 第二章第二節【圖39~54】⋯ ⋯⋯⋯⋯⋯⋯⋯⋯⋯⋯⋯⋯⋯⋯⋯⋯⋯166~176 第三章第二節【圖55~62】 ⋯⋯⋯⋯⋯⋯⋯⋯⋯⋯⋯⋯⋯⋯⋯⋯⋯177~182 【參考書目】 ⋯⋯⋯⋯⋯⋯⋯⋯⋯⋯⋯⋯⋯⋯⋯⋯⋯⋯⋯⋯⋯⋯⋯⋯183~18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振華啟秀」:王穉登(1535~1613)書蹟書事 | zh_TW |
dc.title | Revitalization and Inspiration :Wang Zhi-Deng(1535~1613) 's Calligraphy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Suzhou Area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盧慧紋(Hui-Wen Lu),王耀庭(Yao-Ting Wang) | |
dc.subject.keyword | 王穉,登,區域意識,《國朝吳郡丹青志》,吳門書派,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Wang Zhi-Deng,the region,GUO-CHAO-WU-JUN-DAN-QING-ZHI,Wumen Art school, | en |
dc.relation.page | 186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1-02-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 250.4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