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05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建章(Chien-Chang Y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en-Jui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彥睿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58:4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8-23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58:4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8-23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8-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一手史料
*文人著作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9年。 王昶雄,《王昶雄全集-日記.書信卷》,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2年。 王詩琅、朱點人著,《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1997年。 庄司總一,《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臺北:九歌,2002年。 羊子喬、陳千武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9.亂都之戀》,臺北:遠景出版,1982年。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戰前)》,臺北:遠景出版,1981年。 吳德功,《觀光日記》,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印,1960年。 呂赫若,《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印刻出版,2006年。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4年。 呂赫若,《呂赫若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林玉書,《臥雲吟草》,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林玉書,《臥雲吟草續集》,臺北:龍文出版,2009年。 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臺北:前衛出版,1994年。 林欽賜編,《瀛洲詩集》,臺北州:林欽賜發行,1933年。 林資修,《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林鍾英,《梅鶴齋吟草》,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三)》,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出版,2000年。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四)》,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出版,2001年。 查繼佐,《東山國語》,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3年。 洪繻,《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印,1959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8年。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臺北:前衛出版,1998年。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等著,《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九)》,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4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0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六)》,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2年。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8年。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出版,2007年。 許雪姬編,《黃旺成先生日記(一)》,臺北:中研院臺史所出版,2008年。 連雅堂,《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2年。 陳貫,《枕山詩抄、豁軒詩草》,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傅錫祺,《鶴亭詩集(上)》,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傅錫祺,《鶴亭詩集(下)》,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前集》,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後集》,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黃純青、謝汝銓,《晴園詩草、雪漁詩集》,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黃稱奇,《撐旗的時代》,臺北:悅聖出版,2001年。 楊守愚,《楊守愚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等著,《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出版,2004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臺中:晨星出版,2002年。 賴子清編,《臺灣詩醇》,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賴和,《賴和全集—漢詩卷[下]》,臺北:前衛出版,2001年。 賴和,《賴和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上)》,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下)》,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龍瑛宗,《龍瑛宗集》,臺北:前衛出版,1991年。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年。 *報紙、期刊、統計資料: 《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年~1944年)》,臺北:龍文出版社復刻,2007年。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遞信協會雜誌》,臺北:臺灣遞信協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出版,1946年。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1936年。 二、二手文獻 *單篇文章: Payer, Peter. “The Age of Noise: Early Reactions in Vienna, 1870-1914.”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87, no. 5 (2007): 773-93. Spitzer, John. “Metaphors of the Orchestra: the Orchestra as a Metaphor.” Musical Quarterly 80 (1996): 234-64. Yablon, Nick. “Echoes of the City: Spacing Sound, Sounding Space, 1888-1916.”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19, no.3 (2007): 629-60. Zaslaw, Neal. “When is an Orchestra not an Orchestra?.” Early Music 16 (1988): 483-95. 王振寰,〈韋伯「理性化」的意義及其對工具性理性的批判〉,《思與言》,第18卷第4期,1980年11月,頁289-306。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第160期,2008年6月,頁169-96。 何義麟,〈日治時期臺灣廣播事業發展過程初探〉,《臺灣史蹟》,第36期,2000年6月,頁212-25。 呂紹理,〈日治初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收錄於《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出版,1999年,頁357-98。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5月,頁297-333。 李如菁,〈臺灣公用電話機發展歷程初探〉,《科技博物》,第9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85-103。 林太崴,〈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8期,2009年4月,頁83-104。 林文龍,〈臺灣早期詩文作品編印述略(1684~1945)〉,收錄於《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2004年,頁37-73。 林柏中,〈臺灣廣播事業的過去與現在〉,《臺灣心聲》,創刊號,1946年6月,頁5-7。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女性、知識分子、農民為探討對象〉,《思與言》,第31卷第1期,1993年3月,頁73-109。 陳其南,〈台灣現代意識的軌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2期,2003年6月,頁44-59。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頁43-88。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頁81-119。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台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 〉,收錄於《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頁45-79。 楊建章、呂心純,〈音響空間研究的全球趨勢與本土回應初探〉,《關渡音樂學刊》,第13期,2010年12月,頁77-96。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史〉,《臺北文獻直字》,第129期,1999年9月,頁49-86。 葉龍彥,〈臺北廣播電臺的建置—臺灣廣播之始〉,《臺北文獻直字》,第130期,1999年12月,頁87-118。 劉智淵,〈從小粗坑發電所到粗坑電廠--臺灣第二座水力發電廠巡禮〉,《臺電月刊》,第540期,2007年12月,頁32-37。 劉智淵,〈電力與人文--老龜山發電所〉,《臺電月刊》,第539期,2007年11月,頁35-9。 薛宗明,〈早期台灣管弦樂隊的發韌《上》〉,《省交樂訊》,第70期,1997年10月,頁15-9。 *專書: Bijsterveld, Karin. Mechanical Sou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Public Problems of Noi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8. Bull, Michael, and Les Back, ed. The Auditory Culture Reader. New York: Berg, 2003. Corbin, Alain. Village Bel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Erlmann, Veit, ed. Hearing Cultures: Essays on sound, listening, and Modernity. New York, 2004. Finlayson, James Gordon. Haberma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Giddens, Anthony. 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Katz, Mark. Capturing Sound: How Technology has Changed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Schafer, Murray. 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New York: Knopf, 1977. Shelemay, Kay Kaufman. Soundscapes: Exploring Music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Norton, 2001. Smith, Bruce R.. The Acoustic World of Early Modern England: Attending to the O-fact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Smith, Mark M.. Hearing History:a Reader.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4. Spitzer, John, and Neal Zaslaw. The Birth of the Orchestra: History of an Institution, 1650-18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Sterne, Jonathon. The Audible Past: 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Thompson, Emily. The Soundscape of Modernity: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and the Culture of Listening in America, 1900-1933.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2.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出版,2007年。 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臺北:商務出版,2004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出版,2003年。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8年。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出版,1980年。 林吉崇,《台大醫學院百年院史》,臺北:臺大醫學院出版,1997年。 段義孚,《恐懼》,臺北:國立編譯館與立緒文化合作出版,2008年。 洪致文,《台灣鐵道傳奇》,臺北:時報出版,1992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出版,1991年。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臺北:橄欖基金會出版,1986。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陳柔縉,《台灣摩登老廣告》,臺北:皇冠出版,2008年 陳美玲,《鄭有忠的音樂世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年。 陳郁秀、孫芝君著,《張福興: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臺北:時報出版,2000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92年。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樂韻出版,1995年。 曾汪洋編,《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5年。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臺北:遠流出版,2004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香出版,2007年。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期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史》,臺北:博揚文化出版,2001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之交通》,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印,1958年。 *學位論文: 王文顏,《台灣詩社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吳易陵,《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美枝,《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沈方茹,《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1912-1945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孟穎,《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1970)》,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文通,《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文龍,《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的電力事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意識之轉變及其意涵》,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〇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佳豪,《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 190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怡芹,《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煜稜,《台灣日治時期產業合作事業經營之農業倉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程佳惠,《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正安,《日治時期臺灣的廣播體操推展情形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志堅,《「土礱間」─台灣地方經濟與人際網絡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湘玲,《清季台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西元一六二四-一九四五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廖鎮誠,《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設備發展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承豪,《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昀修,《功學社在臺灣西樂文化脈絡中的發展──一個音樂社會史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發行,2008年。 蕭于文,《小提琴音樂在臺灣的引進與發展-臺灣小提琴奏鳴曲的結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賴恆毅,《張麗俊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文學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參考書: 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編,《辭源》,臺北:商務出版,1989年。 夏征農編,《辭海》,臺北:東華出版,1992年。 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增修辭源》,臺北:商務出版,1979年。 熊鈍生編,《辭海》,臺北:中華出版,1980年。 三、數位資源: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digiarch.sinica.edu.tw/5-2-1.jsp?institution=%BBO%C6W%A5v%AC%E3%A8s%A9%D2。 《《臺灣教育會雜誌》暨《臺灣建築會誌》影像資料庫》,http://192.192.13.178/cgi-bin/gfb3/journal.cgi?o=djournal。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Th1lP/main?db=webmge&menuid=index。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TWP/。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康熙字典電子版》,臺北:書同文數字化技術公司、漢珍數位圖書公司,2001年。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人物誌資料庫》,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tart.htm。 《臺灣古典漢詩》,http://cls.hs.yzu.edu.tw/cp/Home.htm。 《臺灣作家作品檢索系統》,http://hermes.library.ncnu.edu.tw/ncnuc/ncnukm。 《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poetry/home.asp。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數位圖書館-日文舊籍數位典藏》,http://jdlib.ntl.gov.tw/。 《賴和紀念館》,http://cls.hs.yzu.edu.tw/laihe/。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 Merriam-Webster Online.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http://www.oed.com/。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http://www.credoreference.com/book/harvdictmusic。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05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傳統學界對感官經驗的研究多偏重於視覺面向,聲音稍縱即逝的特色往往使聽覺感受被排除在生活經驗之外。近年來,這種差異在感官與環境互動的議題漸受關注下日漸縮小。「聲音理所當然存在」的想法則重新被放進文化與歷史脈絡中再檢視,其中現代化因素的影響更被視為是造成聲響空間轉變的關鍵。日治時期的臺灣文人就面臨到這個課題。
就現今來看,幾乎不會有人懷疑時鐘聲、汽車聲、廣播聲等聲響的存在,但對日治臺灣剛接觸現代生活的文人而言,這些聲音並非那樣的「自然」。這些聲音透過不同工具媒介的發聲為當時由傳統邁向現代的臺灣社會帶來新的聲景。然而,這些聲響的實踐卻載負著功能性的意涵。透過現代工具的運作,聲響被加載上特定的功能性質,例如:鐘錶聲用來強化標準時間的秩序、汽笛聲用作提醒路上的行車安全、農機聲則指出高效的生產效能。這些聲響的出現顯示出其工具特質與「現代性(modernity)」在臺灣實踐的連結。當中,臺灣文人除了透過對現代聲響的感知建立全新的身體感,也覺察到樂聲脈絡的質變過程,呈現出一種帶有「工具現代性(instrumental modernity)」意涵的聽覺書寫模式。對此,本研究則聚焦在臺灣開始系統性的接觸現代文明的日治時期,並以具有書寫習慣的臺灣文人為對象,探討臺灣文人的聽覺經驗在這段時期裡逐漸邁向工具現代性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過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f sensational experience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visual aspect. Auditory senses were igored from living experiences due to the fleeting features of sounds. In recent years, the gap is getting narrower when the issu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ensation and environment attract more attention. The thought of “sounds exist as a matter of course” is re-considered 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Under this context, moderniz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change acoustic space. Taiwanese literati under Japanese Rule did confront to this situation.
Today, few people would doubt about the existence of sounds of clocks, cars, broadcast, etc.. Conversely, these sounds sound “unnatural” for the Taiwanese literati who had encountered the impact on modernization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se sounds through different instrumental medium had formed brand-new soundscapes when Taiwa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had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one. The practice of the sounds, however, appended to a new meaning, that is, sounds are loaded with certain function through the working of modern instruments. For example, sounds of clockwatches strengthen the order of standard time; sounds of steam whistles assure safety drive; sounds of farming machines indicate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sounds reveals the link between instrumental features and modernity practicing in Taiwan. Taiwanese literati construct new body perception not only through the sense of sounds, but by percieving the subtle transition of musical context. Their auditory writing represents the meaning of instrumental modernity.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aiwanese literati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argue how the listening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literati institutionalize the instrumental moderni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58: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4144003-1.pdf: 2921797 bytes, checksum: 0e83e7d96eeaf8c3e4f6c7f2b7b8f31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4 1.2.1 聲響與現代社會 4 1.2.2 聽覺經驗與現代性 8 1.2.3 日治時期的臺灣文人與現代性 10 1.3 研究對象與範圍 13 1.4研究材料與方法限制 15 1.5 問題意識與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聲響的工具圖像: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聽覺書寫 18 2.1 聲響工具的秩序面圖像 18 2.1.1工具聲的發聲媒介與秩序面向的功能意涵 18 2.1.2工具聲的書寫語彙 24 2.2聲響工具的運輸面圖像 27 2.2.1工具聲的發聲媒介與運輸面向的功能意涵 27 2.2.2工具聲的書寫語彙 33 2.3聲響工具的生產面圖像 38 2.3.1工具聲的發聲媒介與生產面向的功能意涵 38 2.3.2工具聲的書寫語彙 45 2.4聲響工具的聆聽面圖像 48 2.4.1工具聲的發聲媒介與聆聽面向的功能意涵 48 2.4.2工具聲的書寫語彙 54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身體 56 3.1刻度下的身體:臺灣文人在工具聆聽下的身體建構 56 3.1.1 身體聆聽感的秩序建立 56 3.1.2 秩序身體的刻度強化 62 3.2機械聽覺的時代:臺灣文人在工具技術下的身體時空 69 3.2.1 時空壓縮與異地共時的聽覺平臺 69 3.2.2 時空疏離下的思鄉情懷 71 3.2.3 曲盤聲中的時空收納技術 73 3.3 噪音:臺灣文人在工具聆聽下的身體失衡 75 3.3.1 工具聲中的平衡失調 75 3.3.2 工具聲中的壓迫與霸權 80 第四章 回探工具現代性下的聲響脈絡:「管絃」樂與「管絃樂」的軌跡與實踐 86 4.1 漢文化下的「管絃」書寫及其發聲脈絡工具現代化的軌跡 87 4.1.1 傳統漢文化中「管絃」書寫的脈絡承接 87 4.1.2 日治臺灣「管絃」書寫的工具現代化脈絡 89 4.2 「管絃」樂與「管絃樂」的工具現代性實踐 96 4.2.1 漢式「管絃」樂聲脈絡的工具現代性實踐 96 4.2.2 洋式「管絃樂」的詞源脈絡與工具性概念 99 4.2.3 管絃樂在臺的工具現代性實踐 102 4.2.4 工具現代性實踐下的洋樂書寫 106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11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現代性 | zh_TW |
dc.title | Instrumental Modernity in Taiwanese Literati’s Listening Experience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櫻芬(Ying-Fen Wang),陳峙維(Szu-Wei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身體感,現代性,工具現代性,建制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apanese Colonial Rule,Taiwanese Literati,Listening Experiences,Body Perception,Modernity,Instrumental Modernity,Institutionaliz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26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1-08-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音樂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音樂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 2.8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